“中国天眼”遥望苍穹,“万桥飞架”通达四海,“贵州钢绳”牵引重器,“中国数谷”算启未来……首届贵州科技节展览展示活动现场,男女老少摩肩接踵,浓缩贵州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展陈让人应接不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伴随着奋发有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的铿锵足音,首届贵州科技节的举办,彰显了贵州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和广纳天下科技人才的鲜明态度。
(资料图)
今日贵州,正处于厚积薄发、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贵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造福人民,努力把科技创新的“最大变量”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必能为贵州赶超跨越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促进更多“从0到1”的源头性科技成果涌现。创新的表象是不同,本质是超越。新时代以来,坚持“四个面向”,贵州科技事业大踏步前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转换。上半年,完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提交优势特色矿产资源可供勘查找矿靶区11个、页岩气有利区6个,建成氟化锂、硫酸钡等4套示范生产装置……推进贵州科技自立自强,须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差异化创新策略,握指成拳、单点突破,努力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单项冠军”,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锻造高质量发展“科技内核”,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全力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
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促进更多“从1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向科技要产能,必须畅通一条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应用的通道,让科技创新激活发展一池春水。今年,绿色农药科技成果省内转化基地落户开阳,建成高标准农田64.7万亩,油研2020推广应用100万亩以上……大抓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更多科创成果“从1到N”的裂变式发展,必须用好科技节平台,开展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大力推进“科技入黔”,持续用好“揭榜挂帅”,邀请各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来黔,开展咨询服务、技术指导、学术交流和项目对接,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开“良方”……建立完善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产学研工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科技创新才能更好服务全省发展,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要在造福人民上下功夫,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体系让看病就医更便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迈向“一网好办”让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从看病就医到上课学习、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科技创新已经深度融入日常,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帮助人民群众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认识,不论是首届科技节的展览展示活动、科普惠民活动,还是之前的科技活动周,让科普“潮”起来,让科学“流行”起来,让创新源泉“潮涌”起来,将在全社会掀起尊重科学、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未来的发展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比拼。以节日之名礼赞科技创新、礼遇科技工作者,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我们有理由期待,节日只是开篇,随着科创之风吹拂黔山贵水,科技创新的“变量”持续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科技创新结出的累累硕果,定能让贵州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李海钦
编辑 黄丽媛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