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展览中心第六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上,贵州带来了61家企业百余款产品参展,从7个方面展示贵州产品及贵州文化旅游特色优势。“黔茶”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南方有嘉木,高原出好茶。一杯干净、鲜爽的贵州茶,是贵州以茶为媒赠给世界的诚意。
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贵州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的独特地理和气候环境,为贵州孕育生态好茶奠定了天然基础。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梵净山翠峰茶、石阡苔茶、贵定云雾茶、雷公山银球茶……贵州各地好山好水,让好茶有了更多可能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尝过“嫩香持久、香清味鲜、鲜爽回甘”的都匀毛尖,跟随天眼新闻一起到遵义湄潭,赏万亩茶海,品湄潭翠芽。
茶树漫山遍野,大地碧波荡漾,茶香如约而至。一抹茶香,最抚人心。
茶,是大自然赐予贵州的礼物。贵州茶的味道,饱含着一年四季的安心。
湄潭茶海。程文涛 摄
提起贵州的茶,自然要提湄潭万亩茶海。
地处北纬27度的湄潭县,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中国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湄潭翠芽便产于湄潭县的翠华山。
作为贵州茶叶“三绿一红”重点品牌, 湄潭翠芽以优质、稳定、安全的品质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先后150余次获“中茶杯”特等奖、 “中绿杯”金奖、“国际名优茶评比”金奖、“贵州三大名茶”“千年金奖”“茶王”“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等荣誉,其中获国家级金奖共88次。
在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有“湄潭产茶且味美”的论述。清代《贵州通志》记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湄潭茶曾有过“眉尖茶”“湄潭龙井”“湄江茶”等名称,最终在1954年,湄潭县将湄江河名与茶名融在一起正式确定为“湄潭翠芽”。
图源:遵义市文化和旅游局
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冲泡后一片片扁平秀直的茶条,顷刻变成一朵朵、一芽一叶的小花在杯中怒放,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这就是湄潭翠芽的魅力,它既是高雅的艺术珍品,又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湄潭翠芽主要采用湄潭苔茶等适制绿茶的中小叶国家级茶树良种的优质鲜嫩茶青,通过摊青、杀青、理条、整形、脱毫、提香、筛选等2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唐诗江,湄潭翠芽手工制作技艺第十代传承人,一双手制茶无数,半辈子心血都在茶中,可以说,茶就是他的一生。他表示,湄潭翠芽的炒制,杀青、摊凉、二炒、摊凉、辉锅等工序缺一不可。炒制过程中讲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需要双手在炒锅内配合抖、带、抓、拉、推、磨、压等十种主要手法进行炒制,唯有如此方能炒出高品质的绿茶。
采青、晒青、杀青,每一个工序都有讲究 。石燕飞 摄
“晾青时要注意经常翻动茶青,还要时刻注意温度和湿度;杀青则是在锅温130℃左右时,投入茶叶开始炒茶。等茶青散发掉部分水分,叶质柔软后,降低锅温至70℃左右,采用手法将芽叶拉直、搭平、拓紧;做形时要求扁、平、直、滑……”唐诗江说。
唐诗江在炒茶。石燕飞 摄
正是有唐诗江这样的“茶叶人”在不懈追求,才使得湄潭翠芽茶香香飘万里。
绿色,是湄潭茶叶的生态原色,也是发展的底色,更是幸福的成色。在湄潭,藏富于民的秘诀就在茶叶里。
湄潭茶海。图源:湄潭文旅
茶,是湄潭的“饭碗”。据悉,湄潭县已连续三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茶经济”覆盖8.8万户35.1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湄潭县围绕茶,以技术和品质为底层逻辑,严格把控茶叶生产中的每个程序,“品质”两字贯穿湄潭茶叶全产业布局,建立健全茶叶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大力推广欧标茶园建设“湄潭模式”。目前全县获得SC认证企业216家,建成的标准化生态茶园中,欧标茶园8万亩、雨林联盟认证茶园4.4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自2002年以来,湄潭将茶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上下游发力,产业链联动,农文旅融合,以茶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的发展逻辑,推动湄潭县茶产业成为遵义市乃至贵州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典范,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推荐阅读:
干净黔茶的入沪版图|都匀毛尖:乘风起 闻茶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统筹 周文君
综合整理
曾田李贝多 龙海若
编辑 张婷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