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工作服、套上胶鞋,手拿皮尺、背起罗盘仪,晨起一早,林泽北和刘隆德揣上物资,带领6人小分队便进山了。

“今天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要对这个样地进行5年一次的复位调查监测。”林泽北口中所说的样地,位于清镇市犁倭镇白郎村。

安装、导向、监测……只见小分队在密林深处你一嗓子、我一答应地配合着。


(资料图)

实时位置引导

大数据成为林业调查“指路人”

“这里看到上期的油漆标记了。”从样地西北角穿过密林往中心位置移动,刘隆德不久便发现样地中心点位上期的红色油漆,随后向对面的队友呼喊了一声。

“发现箭头标记就意味着可以找到上一期的真相。”刘隆德用手轻轻拿掉岩石上厚厚的苔藓,抚摸着眼前的红色数字激动地说。

刘隆德在清理暗标上的苔藓

今年58岁的刘隆德是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研究员,扎根基层36年,作为此行小分队的指导员,刘隆德并不轻松——因为年纪较大,在遇到接近35度的陡坡时,他攀爬得更显费力。“我们很多实测调查的工作都是在山林崖壁上开展的,我爬得不快但是我还行。”刘隆德笑笑说。

刘隆德

“这个就是我们的暗标位置。”寻着箭头指标,刘隆德在林地里挖出几张沾满泥土的卡片。

“这个是2010年埋藏的黄色塑料卡片,上面写着4,4就是中心的意思,背后写着6,就是第六次普查。这个应该是上一期的,是淡蓝色的卡片。”刘隆德拿起卡片一一介绍道。

“这些卡片都是有年代了,想想以前要复位点位可不容易。”交谈中,刘隆德谈起过去利用罗盘仪、花杆、皮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周界测量复位上期样地的过程,“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好,不仅仅是耗时长,设备也没有现在这么好,大多是采用人工用皮尺进行测量,以前翻找得最多的就是地形图,从地图上去定位置很多时候都是凭经验和估算。”

直到2012年大数据赋能林业以后,刘隆德才发现调查监测工作发生了变化。

“现在有精准的rtk测量仪和简便的罗盘仪,工作效率比起以前快很多。rtk测量仪会实时显示位置,跟着指引很容易就能找到上期的点位完成点位复位工作。”

综合监测监管

大数据赋能当上信息“录入员”

“15号样木,华山松,上期胸径为25.6厘米,现在测量下来已经长到32.6厘米……”

每到一个样地,调查员需要测量树木当前的胸径,测算当前的蓄积量,评估上期至现在的生长量。要以上一次的调查结果作为基数,对样地内的每一株样木进行复位调查,确定本期是否还是正常生长的保留木,或者是已经被采伐或枯死的采伐木、枯死木,还有一些树木上期还未达到起测径阶(胸径达到5厘米以上)本期已经达到的进界木等,这些都要做详细的调查记录,然后将其录入系统。

林泽北在与队员协作确认样地坐标点

在过去,这项工作十分耗费人力物力。贵阳市林业局林长制工作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林泽北说,“过去主要是通过手动记录数据,进山大包小包全是资料,人工的出错率也较高。”

“现在我们外出工作只需要带平板、罗盘仪和rtk测量仪就可以了。”提起这一变化,林泽北直言这完全要归功于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森林样地调查软件。

队员小蔡正在安装rtk测量仪

近年来,用上综合监测平台后,林木数据分析和监测相较过去变得更为方便简单。

“我们打开平板电脑上的综合监测软件,不仅可以导航,还能采集航迹,我们所有的测量数据都要输入到系统里面,然后里面也可以做统计分析,我们在调查完之后现场就可以把那个结果算出来。系统就可以初步判断我们监测结果有没有问题,准确性如何。”林泽北一边说一边操作示范着。

林泽北操作综合监测软件

“上传成功。”在全部数据核算成功后,可以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字样。“这样就上传好了,在省一级或者市一级,他就能够看到我们今天样地的调查结果。操作比以前方便快捷多了,数据还更加精准。”如今,操作简单方便的工作模式也让林泽北感慨大数据为他们的工作带来更多便利。

融“数”于林

多举措推动“智慧林业”发展

给古树上“电子户口”,给森林装“千里眼”。

在全国率先推出“贵州林木种苗APP管理”平台,通过古树名木的“电子身份证”。

贵阳近年来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持续建设的“贵阳智慧林业云平台”,逐步实现对林业资源数字化管理、灾害应急智慧化监测。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这座“西南林城”中的片片绿林,显得更有朝气、更加生机盎然。

过去的复位调查监测留下的树木“身份证”,如今树还有了“电子户口”

据了解,当前,贵阳智慧林业云平台建立了全市林业数字化“一张图”,实现了贵阳市森林资源一张图统揽,其业务系统在贵阳市160多个乡镇(社区)林业站、各县级林业部门和市级林业相关部门全面开展应用,推动了林业的精细化管理。

林业资源一键全览、森林防火线上监测、生态数据共享于民……在美丽“林城”贵阳,大数据正转化为守护林业生态的现实生产力。

贵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当前平台建设为基础,未来将逐步加大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力度,用于森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等工作,同时结合国家林业生态感知系统规划和生态智慧感知体系建设,探索森林病虫害、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等自动化监测,逐步建立贵阳市林业生态智慧感知体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彭瑾周梓颜

微观者工作室出品

编辑王帅

二审刘娟

三审田旻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