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在河北沧州,经过多年盐碱地整治和小麦品种选育,旱碱麦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在江苏如东,当地于沿海滩涂推广油菜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让盐碱地变成农民的“增收田”……近年来,盐碱地的改良研究及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变成新绿洲。
(资料图片)
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来源
盐碱地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一度被视为土壤的顽疾、贫瘠的代表。当土地含盐量超过6‰时,作物出苗率将低于50%,产量将减少90%。作为人口大国,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有限,可开垦并能稳定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尤其有限。而盐碱地数量多、潜力大,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可以说,盐碱地已成为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我国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优势资源,全力攻克盐碱地利用难题。从开展土壤盐渍化治理示范,到推进专项普查摸清“家底”,从组建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到成立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我国协同推进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使得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从去年秋收情况来看,经过综合治理和改良后的中轻度盐碱地,平均单产水平能够达到正常地块的80%到90%。
要用好科技和市场力量
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盐碱地的形成有其内在复杂机制,对它的治理利用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目前,我国治理利用思路逐渐由“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从耐盐碱粮油、经济等作物品种选育上进一步寻求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用好耐盐植物、咸水、盐碱土等盐碱地独特资源,依托降盐、控盐等技术集成,打造盐田生态系统养殖、经济盐生植物等特色产业,有助于从更大的广度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盐碱地治理离不开资金投入,需要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多年来,国家在盐碱地治理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配套体系。实现盐碱地治理更大成效,需要在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资本治理盐碱地的积极性,加强引导和规范。只有更好运用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盐碱地治理才会形成更大的梯次带动效应。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盐碱地综合利用,有序推进是原则。用好盐碱地,不是说要把所有盐碱地都开发为耕地,也不是说所有可开发的盐碱地都同步开发。有序推进,实质是尊重生态规律。无论节水控盐,或是种稻改碱,还是以渔治碱,都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尤其是水资源保障能力,落实生态保护,实现人地协调。按照“节水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推进过程应与高标准农田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相融合。
我国14亿多人口,一天就要消耗约70万吨口粮、9.8万吨油。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治理赋能、生态赋能、科技赋能和产业赋能,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定能让更多盐碱地变身新粮仓,“长”出更多好产品、好产业,助力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以上综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V视角:
@突泉风韵:用好盐碱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若水-艾岚:盐碱地治理很辛苦,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
@CLYDE郑林:缅怀焦裕禄同志!如果他看到兰考县昔日的盐碱地已变成今天的“聚宝盆”,一定会很欣慰。
@八啦啦小圆子:科技进步助力农业发展。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则民谚道出盐碱地的危害。盐碱地虽不易治理,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耕地资源。如果这片沉睡的土地能被科学唤醒、有序利用,将对提升农业产能发挥积极作用。治理盐碱地,必须遵循绿色发展理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对症下药。尊重科学、市场、生态规律,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必将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