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中国茶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滋养了几千年的历史。茶,在国人的文化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贵州,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

贵州的茶文化,从夜郎古国的茶马古道走来,从高山深壑的迷雾深处走来,在时光的隧道上定格,滋养黔人,芬芳国人,纵横千古,飘向海外。


(资料图片)

藏于史的黔茶踪迹

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先民,是最早采制饮用茶叶的人群之一。古黔先民通过辛勤劳作和特有的地方文化与民族风情相传,在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变和发展、更新,铸就了现在的贵州茶文化。

云贵高原是茶树的发源地之一。1980年,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出土的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仅次于第三纪地质层,距今已有100万年。

贵州茶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录,古今中外研究茶史的学者,常能搜寻到“黔茶”的身影。

晋朝傅巽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浦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荼(茶)子、西极石蜜。”其中,“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黔滇一带所产之茶。

今人所撰《贵州古代史》提到:“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遣中郎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上除了棘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枸酱、茶、蜜、雄黄、丹砂等商品……”这段记载说明,在夜郎时期,贵州已出现茶事,古黔已有明确的茶叶产地。

唐代陆羽《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说明遵义、黔南、黔东南不仅产茶(也是现今贵州茶叶主产地),而且茶味很美。

北宋乐史编著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有“贵州茶成为贡茶”的记录。《宋史·食货志》记载:“南渡以来,文、黎、珍、叙、南平、长宁、阶、和凡八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夏,黎州入雅州。”在宋代,已有饼茶进贡,茶味亦佳百,且在桐梓、遵义等处设置茶马交易场,用贵州茶换取青海马,发展舆边强贸易。

宋代写茶诗最多的文人之一黄庭坚,多次提到“贵州茶”。他在黔州生活期间,在作品《阮郎归》中记载黔中好茶“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裏,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且在其名篇《煎茶赋》中也提“涪翁曰: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泸州之纳溪梅岭……”这里面的“都濡茶”产地,位于现在遵义市务川自治县。

明朝《一统志》讲“贵州茶府县皆有。”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有:“黎平产洞茶,叶大而味美。其它镇宁州、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永宁卫均产茶。”明朝洪武年间,贵州布政司作为能给朝廷上贡茶的五个布政司之一,每年上贡茶的数量名列全国第二。明朝《万历贵州通志》《万历黔记》记录:“水东等九长官司每三年一贡朝,觐马九匹,岁解本色茶一十一斤二两四钱二分五厘。”讲的是“开阳南贡茶”。

清代康熙《贵州通志》(1673年):“贵阳军民府,茶产龙里东苗坡……平远府茶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清乾隆《贵州通志》(1741年):“贵阳府茶产龙里东苗坡及贵定翁栗卫、五柯树、摆耳诸处;思南府出务川,名高树茶;蛮夷司鹦鹉溪出者,名晏茶,色味亦佳。”

遵义的湄潭、习水、赤水、绥阳、余庆、仁怀等地,在清代都有相关产茶记载。《遵义府志》载:“小溪、二郎、土城、吼滩、赤水产茶树,高数寻,额征茶课。按五属惟仁怀产茶,清明后采叶压实为饼……多贩至四川各县,圃中间有种者,与湄潭茶同亦不能多也。又有老鹰茶、苦丁茶、女儿茶、甜茶皆生山谷。”其中,二郎和土城均在习水县内。

近代《贵州通志》风土志:“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茶最有名。石阡茶,湄潭尖茶昔皆为贡品。”1914年《都匀县志稿》载:“茶,四乡多产之……彀雨前采者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湄潭茶产调查报告》(1940年~1942年)载:“绿茶:又分龙井、玉露、珍眉。红茶:先将生叶萎凋继续人揉捻,继续日光下发酵,至适当程度,放焙房内烘干,是为粗制。粗制品再加以分筛检择后,始成精制。”1940年4月,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贵州湄潭正式挂牌成立,对之后贵州茶叶在生产、科研、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新中国成立后贵州茶产业奠定了历史、文化、技术及贸易的基础。

在唐代以前的古代汉语中,代表茶的汉字有荼、诧、槚、茗、荈、苦茶、皋芦等,多和贵州山地少数方言有一定关联。

被忽略的茶史巨人

“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费、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中国是茶的故乡,贵州是茶的原始产地之一,这是有着茶圣之称的唐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对贵州茶品质的描述。

涉及贵州茶历史最早的记载出自晋代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书中提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贮,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茶经》的问世,让贵州成为唐、宋时期全国著名八大茶区之一的“黔中茶区”,黔中茶声名远播。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述“夷州生产土茶,播州生产黄茶,思州以茶为上贡;”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亦有对贵州茶的记载。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贵州茶,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也与贵州茶发生了联系。其中,明代喻政编撰《茶书》的故事,让世人看到了贵州人在茶文化的构建与传承上付出的努力。

位于花溪区铜仁路的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茶缕飘香,主攻历史文献研究的王力教授,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一本《茶书》,揭开了一段喻政与茶的故事。

喻政何许人也? 王力用八个字概括为“学霸清官、高寿茶人”。生于铜仁的喻政,科举之路颇为顺利。在万历二十二年,考取贵州乡试解元,成为全省第一名;又在次年的全国性科举考试中,顺利考中进士,位列三甲第106名。这种连续考中举人和进士的情况,被称为“乡会联捷”。明代贵州中解元而又联捷进士者,仅喻政与萧重望二人。

入仕后,喻政曾任南京兵部郎中,出知福州府,升巡道。一方茶乡,养育了一位极富乡情的文化名人。喻政好茶,朋友称其为嗜好,喻政则辩驳说自己饮茶是为了获取人生趣味。

嗜茶如命的喻政活到96岁,在王力看来,如此长寿,或许与饮茶习惯及良好心境有关。

自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以来,历代撰述茶书者接踵而至,成果斐然。但聚其精华汇为合集者,喻政《茶书》不仅是首创,而且也是集大成者。20世纪著名茶史专家万国鼎曾精辟地指出其最大的历史功绩,是收录了几种其他书所未载的茶书,这些书“因而赖以流传至今”,若非如此,今人就将无缘见得这些茶史上的文化瑰宝。

王力作为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长,希望从古籍中,找出一些贵州古代茶人。前几年,他下决心系统查阅文献,发现古代茶文献的提要里,提到了“喻政”。经过一番考证,他确定文献里提到的“喻政”是贵州历史上最有名,也是最有成就的茶人“喻政”。

《茶书》并非喻政撰写,而是他与别人一起编撰的收录历代茶书的书,共有两个版本,上起唐代,下至明中后期。其间,有代表性的茶书几乎被网罗净尽,包括陆羽《茶经》、张源《茶录》、朱子安《东溪试茶录》、蔡襄《茶录》、张又新《煎茶水记》、审安老人《茶具图赞》、陈继儒《茶话》、屠隆《茶说》……

正是这样可贵的茶史文献,竟为后人留下了两大遗憾。一是刊刻极少,除了喻政原刻本,后世无人翻刻,以至存世量稀。今人可知者主要有二处,一是日本的内阁文库,二是中国的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所藏本近年来渐受文献学界瞩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纂《中华再造善本》时,对其进行了再造;四川大学出版的《茶书》也影印了此书,但普通读者尚少人知,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茶书是至今没有充分被认识的一本茶史料。”王力认为,茶文化走向雅化,明代是关键节点。

喻政本人生长于贵州,在黔读书、应试。万历《铜仁府志》明确指出,其家在“铜仁府平头司”,他致仕后,返回铜仁居住,并终老于此,当是见证了这个关键转化期的重要证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彦青 陈敏 赵相康

编辑 钟齐

二审 贺韬

三审 赵宏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