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随着贵州的生态逐渐向好,珍稀动物的种群在逐渐扩大。它们的幸福生活,少不了身边许多“好朋友”的用心呵护。
【资料图】
留出一块“城市绿岛”
如果问贵阳哪里最好玩? 黔灵山公园总是榜上有名。
晨起走进黔灵山公园动物园,你会看见一名带着台账本的专业技术员在巡园。她叫陈巧利,每天的工作内容涉及动物的饲养管理、动物救助、动物园安全生产等。入职八年来,走近园中动物、观察它们的健康状况,早已成为陈巧利生活的一部分。
“从建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发挥公益性城市动物园的作用。在休闲娱乐、科普宣传、移地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我们的贡献。”陈巧利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黔灵山公园动物园共有71种动物,珍稀动物占园区动物的三分之二。
在陈巧利看来,一个真正凸显公益性的动物园,是为动物打造优质的栖息地,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人和动物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动物和环境的关系,从而增强动物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意识。
“救治动物就是我们工作中的一环。”陈巧利说,她到现在都还记得多年前救治的一只猫头鹰,当时被县份救治站送上来时,全身长满了蛆虫,前后共养护将近两个月,才将其放飞。
2016年,黔灵山公园提升改造后,动物园动物笼舍启用生态式设计,如修建“空中走廊”,小松鼠、猴可以到隔壁“串门”;如小熊猫的家,采用半开放式,围栏只有1.5米高,游客几乎是零距离观看小萌物。
“现在,我们做到了几乎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独处的躲避空间。做好这些,很多时候要求我们尊重生命。”在陈巧利和她的同事们看来,尊重生命一直是动物园的主题。陈巧利直言,只有把动物养好了,让它们觉得生存在自己该生存的地方,它们才愿意展现出自然行为。
“地球独生子”的密友
在贵州省沿河自治县与务川自治县接壤处的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72群554只左右黑叶猴,占世界黑叶猴总数的三分之一,是目前我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亦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被称为“黑叶猴的王国”。
清晨,这里的护林员肖治金,便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喂食工作。今年快60岁的肖治金,1989年被聘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凉桥管理站的专职护林员。在长达33年的坚守中,他一边接近猴群,一边巡护山林、打击盗猎,成为能与黑叶猴“对话”的人。为了解黑叶猴的生活习性,他曾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山洞,观察黑叶猴的种群习性。投食成功后,肖治金又用了近三年时间,摸索出用哨声与黑叶猴进行交流的方法。
护林员“护”,管理员“管”。多年来,麻阳河保护区探索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我们现在有47名巡护员在辖区内进行管护,我们通过加强巡护宣传,在公路沿线禁止游客给黑叶猴投喂食物等措施,实行黑叶猴保护机制。”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凉桥管理站负责人杨朝辉说。
可喜的是,麻阳河保护区严格管控黑叶猴活动区域的人类活动,加大对周边村民爱猴、护猴意识的宣传,采取专人管护等措施,经过30多年的保护,黑叶猴的种群在逐渐恢复,数量不再减少。
保护珍稀动物的除了“护林员”,还有饲养员。
清晨,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太平镇试验场,一声声尖细的鸣叫,打破了山间的宁静。
饲养员杨伟一早来到了黔金丝猴饲养笼舍,准备开启今天的第一波喂食。
“今天给猴子们准备的是新鲜树叶,还有苹果。”说话间,他将早已准备好的树叶挂在笼舍,并将水果、蔬菜放进盆里。
黔金丝猴是一种只生活在贵州省武陵山脉梵净山的金丝猴,它的体型比川金丝猴小一些,面部呈现灰蓝色。因数量稀少,被誉为“地球独生子”。据目前数据显示,数量为800余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20年入职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太平镇试验场(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杨伟,起初并不认识黔金丝猴。让他真正和黔金丝猴建立起感情,是他在日复一日的研究和喂养中产生的。
“我们每天的工作几乎都是围绕黔金丝猴展开的,从它们的粪便、用食去深入了解它们的身体情况。”杨伟说,在更深入了解黔金丝猴后,他才真正懂得保护的必要性。
“黔金丝猴数量稀少、繁育难度大,我们能做的只有保护好它们。不仅如此,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共同参与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中来。”杨伟说。
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黔金丝猴先后成功繁殖了三代,为广东番禺动物园、北京大兴野生动物园、北京动物园提供了黔金丝猴种猴。2018年至2021年期间,先后诞生了2只小黔金丝猴,为研究金丝猴繁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有人工驯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5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酋猴2只,大鲵(娃娃鱼)4条,孔雀1只,雉鸡2只。2018年申遗成功以来,共救助包括金雕、豹猫、猴面鹰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31种,82次,156只。
只为那些舞姿翩然的精灵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的草海,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也是世界濒危动物黑颈鹤的最大越冬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黑颈鹤之乡”“鸟的天堂”。
四月的草海,正值鸟类的筑巢季。闲不住的刘广惠一早便拿起自己的相机朝草海深处走去。要说草海拍鸟第一人,大家都会提起刘广惠。33年来,刘广惠一直在草海守水、护鸟,拍摄了一万余张鸟类照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拍鸟人”。而他拍得最多的,莫过于黑颈鹤。
1989年,20岁的刘广惠主动申请,成了草海保护的义务环保员。2015年,改称“草海巡护员”。自此,开启了他长达几十年与鸟类的故事。在草海保护区巡护的这些年,刘广惠先后发现了十余种来草海“安家落户”的珍稀鸟类,也见证了草海从城进湖退、水体污染到山清水秀、鸟欢人和的变迁。刘广惠常说:“草海就是我的家,鸟类就是我最亲爱的家人,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近年来,随着草海湿地生态环境的不断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一步加强,来草海越冬的候鸟一年比一年多。2021年冬,到草海越冬的黑颈鹤已有2000多只,比上年增加200多只。
欢喜的“护鸟者”不止刘广惠,近日,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扶堰管理站的护林员熊光先有了新发现。
事情源于他在回收红外相机时,在画面中发现了一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消息发出后,引起了众多爱鸟人士和网友的关注。
为此,记者联系到该局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方洋和贵州省鸟类专家吴忠荣博士,进一步揭开了这种被文人雅士赞誉为“林中仙子”的动物的神秘“面纱”。
“第一次发现这气宇轩昂的小家伙!”通过方洋提供的视频画面,记者看到了一只雄性白鹇正在佛顶山的茂密丛林里悠然觅食。其体型较大,尾长而白,头顶长冠羽黑色,中央尾羽纯白,活动起来体态优雅,如同一位看尽凡尘的白衣仙人,遗世独立。
鸟类专家吴忠荣介绍,白鹇因其气质不凡,仿若仙界神鸟,而被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古画中常常能见到其身影,诗人们形容它为“林中仙”。诗仙李白也曾为其赋诗:“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白鹇现身佛顶山保护区,这是石阡县注重生态保护的体现。”吴忠荣还告诉记者,白鹇的繁衍生息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常栖息在森林覆盖率80%以上的无人山区,常绿阔叶林、竹林和针阔混交林是它们的理想家园,佛顶山的气候条件很符合。
除了白鹇,云雾氤氲的佛顶山里还生长着3651种生物。野生植物284科948属2392种,野生动物47目 249科1259种。其中,珙桐、红豆杉等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豹、林麝、白颈长尾雉等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因而,佛顶山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
近年来,石阡县不断加大对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栖息地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十三五”期间,保护区还发现56种脊椎动物新记录物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种理念,也是这里的新发展模式。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山脚下的坪山乡佛顶山村都要举办盛大的“敬雀节”来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朴素生态文明理念。这个节日已被列为贵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佛顶山村还被授予了“中国爱鸟第一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周睿 田勇
编辑 钟齐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赵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