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习兴趣?这是学校、家长都很关注的问题。

今年春季新学期以来,贵阳市第六中学探索推出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许多住校的学生,周末刚回家就盼着下周返校参加活动。”

“寻协同之路,论育人之道”主题论坛现场。贵州科学城科教融合展示馆供图


(相关资料图)

让孩子们眼神闪亮、跃跃欲试的教学活动,是该校开展的“探索与发现”综合实践课。近日,记者现场观摩了一次这样的课程。

贵阳市第六中学校长周静告诉记者,新学期开始后,学校与贵州科学城科教融合展示馆联手打造了这个课程,连续三周在每周五下午组织初一年级学生走出校门,到南明河沿岸再生水厂参观污水净化处理全部环节、到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探寻生命演化的奥妙、到花溪云顶风电场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

学生在花溪云顶风电场观景台速写。贵州科学城科教融合展示馆供图

现场专家的讲解、丰富的互动内容、多种妙趣横生的提问,让孩子们雀跃兴奋。“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恰到好处地引导,让娃娃们观有所获。”许多学生在规定的15分钟内,画好了参观素描画;所有学习小组回校后,自己设定主题,制作PPT,在课堂上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初一(3班)的刘思涵、王扬子皓在一个小组,他俩对记者说:“开学后的三次研学,好玩有趣还能学知识。比如说遍布贵阳城区的38座再生水厂,让南明河又恢复了生机,我们印象太深刻了。”

“这正是我们要的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课把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研学旅行、思政、综合实践等课程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走进自然、社会,在实践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在周静看来,只有把学校变成可爱的地方,让老师变成学生的朋友、课程变成学生盼望的旅程,教育才有更多机会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贵阳市第六中学初一年级师生与家长代表合影。贵州科学城科教融合展示馆供图

三周的研学效果,在一场交流分享课上充分展现。该校将交流分享设计成班级PK、年级展示等环节,孩子们自己设计分享的主题,在班级内部进行竞赛,优胜者在最终举行的“寻协同之路,论育人之道”主题论坛上进行年级展示。论坛还邀请全体家长参加。

这样的PK设计,让初一的娃娃们异常兴奋。“生态是生命的基础,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风力发电机每台有3片风轮叶片,每个叶片长达43米……”看到孩子在台上落落大方地演讲,展示自己制作的PPT、音视频作品,很多家长震惊了。

学生到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参观学习。贵阳市第六中学供图

家长谢红发言说:“选择让孩子住校,就是希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前没有这个实践课时,孩子老想着回家,一回家就不想回学校,如今实践课寓教于乐,孩子变得更愿意表达、分享,也更加独立、自信,学习兴趣也浓,每周都盼着回学校。”

家长贲琛打心底感到高兴、自豪,“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提升了很多,还懂得了换位思考、团结协作。”

学生在南明河沿岸再生水厂参观学习。贵州科学城科教融合展示馆供图

对此,周静表示,中学阶段,学生步入青春初期,融洽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尤为重要,把“探索与发现”综合实践课设在每周五下午,让孩子回家有话题与父母交流、分享;并搭建平台,以论坛形式让学生交流分享,展示自我,把家长、老师、专家的目光聚集到学生身上,用轻松、平等的交流方式展开讨论,从各自不同领域、角度进行对话,产生育人的共鸣、方法。“办好教育事业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不同主题的‘探索与发现’综合实践课,并与各方共同搭建协同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和资源网络平台,巩固育人成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江佳佳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