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相关资料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日起,本报开设“和美乡村行”专栏,组织记者走进广袤乡村,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带领读者一起去发现乡村之美、感悟乡村之变,生动展示各地乡村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助力贵州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2月27日,迎着和煦春风,记者走进织金县牛场镇后坝村,只见一栋栋崭新民居依山而建,房前屋后的稻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尽情绽放。

定睛一看,一块未种油菜的稻田里,履带“铁牛”吼叫着,正“卖力”耕田。农机手汤海手握方向盘,时不时侧身查看,溅起的泥浆时不时跳到他的衣服和脸上。

后坝村夏日景观

“转角的地方比较窄,用小型旋耕机无法耕作,要用锄头。”走在田埂上,村委会副主任、村合作社负责人龚荣举一边查看土地翻犁情况,一边和汤海探讨“种田经”。

“这几天天气不错,大家都在打秧田,准备育秧。”龚荣举告诉记者,后坝村生态良好、水源丰富,有2000余亩稻田。以前年轻人纷纷外出创业务工,村里缺乏劳动力,部分水田逐渐成了旱地。

趁着大好春光,村民忙着耕田。

2016年,外出闯荡多年的龚荣举决定回乡发展,充分利用起梯田,让后坝村变得美丽富饶。

“回乡种田,首先要解决原来品种不好、亩产值不高的问题。种什么让我犯难。”龚荣举说,2017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在外地亲戚家吃到红米饭,味道很好,一问价格,是普通大米的5倍。

一琢磨,龚荣举买了些稻种带回村里试种,并在稻田里试着养鱼,水稻收获后就种油菜。这一试还真试出了“名堂”,油稻轮作加“稻+鱼”的发展模式,让后坝村的水田变成了“万元田”。

“每亩稻田可产红米600余斤,每斤10元,就是6000多元。再放40斤鱼苗,可收获100余斤鱼,卖25元1斤,就是3000元。秋天收完稻谷、抓完鱼,可种一季油菜,每亩油菜可收300余斤油菜籽,价值近1000元。这样一来,1亩田年产值有1万元。”扳起指头算账,龚荣举满脸自豪。

2019年,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带领群众一起发展,龚荣举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我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保底回收大米和鱼,解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为改善稻田基础设施,2022年,牛场镇争取了97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在后坝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去年11月份动工,今年1月份完工。”牛场镇副镇长安雄指向田野,“看,核心区1000亩稻田机耕道、下田道、田埂、引水渠等全部实现了硬化。”

“村合作社还成立了农机分社提供农机服务,耕好一亩稻田只需付160元服务费。”龚荣举说。

随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种田。汤海在外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回来在合作社当了农机手;种田“老把式”龚海军在外送快递,回来在合作社当了管理人员……

“回乡种田,收入不错。”汤海乐呵呵地说,他种了4亩稻田,加上在合作社上班的收入,一年不低于4万元。

农机手汤海在耕田

山水田园舒画卷,无边光景气象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后坝村吃稻花鱼、体验田园生活,村合作社顺势打造了一家农家乐。“下一步,村里将在农旅融合上下功夫,开发打造更多农旅体验项目,让大家挽起裤腿下田种水稻,洗脚上岸搞农家乐。”龚荣举笑着说。

一语未了,成群结队的鸟儿飞过油菜花海,春阳下生机勃发的后坝村里,农家小院欢声笑语,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绘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野灵 谢朝政 汪瑞梁

编辑 徐微微 曾田

二审 陈玉祥 杨韬

三审 刘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