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新一轮校招开启。令人颇感意外的是,煤矿企业的校招,引得省内外各大高校应者如云,其中某些岗位,还吸引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竞相热捧。

衣衫泥泞、眉眼亮黑,这是绝大多数人对煤矿工人的固有印象。时代在变,煤业生变,大学生戴着“眼镜”挖煤,驾轻就熟操纵智能综采如臂使指,这在六盘水并非新鲜事。

“家里有矿!”多年前,这是胡吹海侃间,对六盘水籍朋友的调笑之语。坐拥844亿吨煤海,头顶“江南煤都”帽子,多年来,靠着“一招鲜”闯天下,“坐在煤山上数钱”的六盘水,“傻、大、黑”逐渐成为外界的刻板印象。


(相关资料图)

家里有矿,意味着一份厚重的责任!当城外人还反复追忆着“盆满钵满”的昨日荣光,身处城中的六盘水人,五味杂陈,冷暖自知。

为着这份责任,六盘水抛却浮名,拒绝“躺平”,直面百舸争流的发展之势,抱定“老树也要发新枝”的决心,走出了一条以科技换效益、用创新促转型的变革之路。

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建成;氢能产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四个第一”;世界首台矿用机动型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下线……当“傻、大、黑”嬗变“高、新、尖”,新“标签”彰显大格局:燃烧光和热,为的是点亮万家灯火。

欣喜之下,也需冷静审视。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深刻分析,当前贵州省能源结构“偏煤”。每年贵州一半的煤炭产量源自六盘水,近三分之一的火力发电量发自六盘水。反过来讲,六盘水能否达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新要求,事关贵州能源结构优化之大计,我们既要加强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也要以煤为“媒”,推进“水火风光”多能互补,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辽阔原野风力发电机昼夜轮转不息,煤海深处青春之歌依然高亢嘹亮,冷峻气质里怀揣可爱和温暖,铁血雄心中烙刻坚守与奉献,这是成熟的魅力,更是时代的荣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谌晗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