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暑气还未消散,水城区勺米镇鱼塘村的5000余亩刺梨即将进入了采收期,漫山遍野的刺梨果缀满枝头,静静地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阳光和雨露,等待丰收的到来。

“鱼塘村土地碎片化严重,海拔高,土壤条件一般,因此适宜种植的作物十分有限。”看着满山的刺梨,肖强感叹这片土地产业发展的不易。

2021年5月,肖强从水城公路管理局被派驻到勺米镇鱼塘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启了一段精彩的“跨界”驻村路。


(资料图)

鱼塘村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村落,除了部分有文化的年轻人能使用汉语交流,大部分人都习惯本地的“苗语”,这给初来乍到的肖强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困难。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为了能尽快了解村情、民情、户情,肖强只好请当地村干部为自己充当临时翻译,边听边记,深入田间地头,切实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大雨导致河道损毁,希望书记能处理一下。”

“村卫生室太远了,有点头疼脑热看病太麻烦了。”

......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

由于鱼塘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原先的卫生室距离较远,部分村民看病十分不便,肖强积极争取帮扶补助资金,围绕村民需求,新建民族文化室1个、村卫生室1个,同时清理水毁坍方,恢复路面、河道等。

肖强以自己“不多言,干实事”的工作作风,很快得到了村民们的信赖和支持。

然而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呢?这又成了摆在肖强面前的一道难题。

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鱼塘村虽然已摆脱贫困,但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单一,与外界经济联系较少,脱贫成果亟需巩固。

迎难而上,顺势而为。

刺梨产业作为六盘水乡村振兴主导产业之一,已经形成了一条集产、研、加、销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条。在肖强看来,鱼塘村的5000余亩刺梨就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为此,肖强联系相关技术人员多次深入村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对刺梨进行日常管护。2021年,鱼塘村刺梨产量超4万斤,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今年的刺梨还没成熟,成熟后,会有专门的公司前来收购。”肖强表示,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采摘的刺梨会有专人前来收购,村民们完全不用为销路发愁。

此外,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鱼塘村还发展了蓝莓、辣椒等特色产业50余亩。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以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回应群众所期所盼。”肖强说,自己将继续同村民一起,将鱼塘村打造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从工程师到驻村书记,从“门外汉”到“多面手”,肖强用公路人的干劲儿、拼劲儿、韧劲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往期回顾→

我们村的“CEO”①|王留兴在长征村的“长征之路”

我们村的“CEO”②|章力坚:高原黑汉子带富平原社区

我们村的“CEO”③|张再青:把家乡变成“诗和远方”

我们村的“CEO”④|周迪:“85后”第一书记的“经济账”

我们村的“CEO”⑤|杨雍:“首逸人”里的农业“手艺人”

我们村的“CEO”⑥|解道矫:蔬菜地里结出“同心圆”

我们村的“CEO”⑦丨李子智:生猪大王的乡土情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视频 朱东科 徐微 高静玉 安启余文字 邓冰

编辑 郑星

二审 朱东科

三审 成嘉廷 陈海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