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贵阳市方舱医院依然灯火通明,但相比白天的喧闹,安静多了。舱内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只有少数人还在走动。此刻,偌大的空间静悄悄地,连走路和说话都不自觉地变轻了。
“当第一位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进入方舱时,医疗队员们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9月9日,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护士张小丹回忆起进舱后的第一个夜班深有感触,身着两层防护服、头戴N95口罩,护目镜、医用手套、脚套等。那一刻,是一种“重回阵地”的感觉,立即让她想起了自己去援鄂时的经历。
(资料图)
“但这一次,是为了我的城市,我的家乡。”张小丹说。
按照安排,贵阳市方舱医院分为6个班次,每个班次4小时,1个班次6名医护人员左右。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吃喝、洗漱等全部由他们去部署完成。
“那个时候,舱内只有一位患者,因此患者本人非常紧张。”张小丹告诉记者,在方舱医院的第一个晚上,患者入院后虽无发热及呼吸系统相关症状,但情绪极不稳定,烦躁不安。
医疗团队充分评估病情后,张小丹和队员积极地从疾病治疗等方面耐心地给患者做出解答,并不断安抚他的情绪。
“大概那个时候,病人需要的是情绪宣泄的出口……”经过心理疏导,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并安静入睡。
9月5日早上6点50分,“天已亮,方舱第一个夜班顺利出舱”,张小丹的同事晏村顾不上脸颊的勒痕,顶着湿漉漉的头发,边走边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们一组医护人员要照顾一层病区的病人,观察病情、发餐食、发药品,和患者谈心,4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
“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张小丹说,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他们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医护人员解决。这些事情虽小,但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隔离治疗”。
方舱内,医务人员每日的工作琐琐碎碎,但也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细致的工作,全体医护人员为舱内的患者构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
就这样,短短数日内,贵阳市方舱医院的各项院感要求和措施步入正轨,极大保障了这座“生命之舟”的安全运转。
时间很快来到9月10日早上6点,陆陆续续有人起床了,大家开始晨练、洗漱,安静的方舱里开始热闹起来,各个病区的医护人员开始分发早餐。
不知不觉间,离开家进入方舱工作已经5天的时间,张小丹与同事一边调整好心态,一边工作一边适应一边梳理,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流程,以便更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队员们的配合也逐渐越来越默契,大家都能互相帮助,互相补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冷赛楠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何涛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