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到琴声悠扬的大草原

黑龙江漠河(图源:黑龙江人民政府网)


(资料图片)

从碧波千顷的喀纳斯湖

到巍峨屹立的布达拉宫

西藏布达拉宫(图源: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从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到七彩多姿的云岭大地

广西漓江美景(图源: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山河壮丽、民富国强

一幅边防固、边疆兴、边民富、边关美的

和谐美丽新画卷徐徐展开

西藏边防官兵海拔5400米巡逻 图源:解放军报

边疆各族人民心向党

共同谱写了团结奋斗

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

在这里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为生动讲述在党的引领下边疆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边疆人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改变家园、改变命运的新故事,深刻描绘边疆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深情告白“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的喜悦之情。由云南省委网信办指导,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融媒体精品制作室制作,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联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联合推出融媒体联动产品《8省区党媒大联动·我在边疆望北京》。今天一起来看第一期:“我的家乡美如画”。

位于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

与西南边陲的七彩云南

千里之隔却心心相连

两块遥相呼应的土地上

各族干部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

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美丽的阿拉善腾格里沙漠景色 内蒙古日报供图

要致富先修路

乡村道路建设

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关乎群众生活的大民生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大部分农村交通的真实写照。2012年以前,西盟县中课镇窝笼村唯一的公路陡峭泥泞,群众进城看病就医、孩子就学极为不便,许多老人甚至一辈子也没走出过深山。

窝笼村乡村道。奚川江摄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2012年,西盟县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窝笼村彻底告别了“出行难”的历史;2018年,西盟县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窝笼村公路从3.5米扩宽至6米。现如今,走进中课镇窝笼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全村各个村民小组,打通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高速高架桥。奚川江摄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县乡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通八达的城乡“交通网”织就了西盟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网”,一座座高架桥拔地而起,一条条隧道穿梭在崇山峻岭间,更是连接了城市和农村,架起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

从泥泞难行

到如今路面平坦宽敞,车辆往来穿梭

相同的变化也在内蒙古的平原上发生着

美景所及之处,产业发展之地

均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毛乌素沙地腹部的乌审旗,近年来,以服务脱贫攻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为重点,把农村公路发展作为服务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服务农牧民生产生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

图源:学习强国内蒙古平台

在编制农牧区路网规划时,与农牧业产业、全域旅游等工作紧密衔接。如今,巴音淖尔草原观光、察罕苏力德游牧生态旅游区、萨拉乌苏文化旅游区、河套人文化遗址……一条条农村公路把沿线景点“连景成线,串珠成韵”,让草原美景连片绽放、交相辉映。

图源:鄂尔多斯新闻网

乡村旅游成为城镇居民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文旅、农旅形成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农村公路也被打造成了产业振兴之路、全域旅游之路、脱贫致富之路。

乡村振兴是包括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

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

全面振兴

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

是产业振兴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拥有辽阔美丽的大草原,村民一直以来多以放牧为生,经济来源十分有限。

图源:正镶白旗政府网

为了尽快甩掉“穷帽子”,2018年,相距400多公里的北京大兴区与正镶白旗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在星耀镇永合村建起了京蒙农业科技产业园。星耀镇的沙土地,种上了大兴区的西瓜种,瓜农们从小西瓜里学到了“大学问”,为正镶白旗种下了致富的“金种子”。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今,产业园西瓜、南瓜、甘薯、叶类蔬菜等年产量达7000余吨,累计带动周边多个村约2300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大兴西瓜”帮扶模式被列入内蒙古全区典型示范,一个西瓜“盘活”一个村、“带活”一方经济成为现实。

在千里之外的云南

两次走进央视演播大厅

连续四次被《焦点访谈》报道的

李子沟开花洋芋

也和星耀镇的西瓜一样

撑起了脱贫大产业

让村民们走上了产业致富快车道

云南昆明东川区李子沟村是高寒山区,当北方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时,这里依然阳光热辣,气温、土壤都特别适合洋芋生长。

采挖洋芋的群众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2011年起,李子沟就把洋芋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培育出的洋芋蒸煮后呈金黄色,像展开的花瓣,营养丰富且口感好,由此打响了东川“开花洋芋”的品牌。如今,“东川大洋芋”还以新媒体营销+产品差异化塑造的模式,为乡村振兴中地方农产品产业升级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张顺东夫妇为家乡东川农产品“代言”

2015年至今,李子沟村脱贫人口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45.1%,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目前,村里成立了李子沟村长宇“开花洋芋”合作社和李子沟村养鹅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带动从业人员427人,2022年总产值1300万元,人均年收入14513元。“开花洋芋”变成了农户的致富宝贝,实现了“土豆”变“金豆”。

道路通了

钱包鼓了

生活好了

乡村振兴

还要留得住乡愁

夏日的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青山苍翠,绿树成荫,潺潺溪水从村中流下,一幅七彩稻田画在田间铺展,不时有游客在寨门前拍照留影。

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游客们

司莫拉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保留着古朴独特的佤族民俗文化。脱贫之后,为了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司莫拉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按照农旅联姻、三产融合的思路,以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司莫拉彩色稻田

近年司莫拉启动了幸福佤乡综合开发项目,还原佤族风情,增加民族元素,建成了佤族特色幸福餐厅、大米粑粑厂等。在保护民族特色的同时,司莫拉坚持科学开发,最大限度打造留得住乡愁的幸福司莫拉。去年,司莫拉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8860元,比2019年增加7412元。

乡村振兴

不仅包含农民渴望已久的发展梦、小康梦

还包含根植在新生活上的生态梦、家园梦

夏日里的“中国最美山地草原”扎鲁特草原,逐渐热闹起来。这里不仅是旅客们向往的地方,“生态画笔”更是勾勒出了美丽的“乡愁画卷”。

图源:扎鲁特发布

近年来扎鲁特旗大力实施收缩转移战略,投资近10亿元进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移民搬迁等,789户2116人迁离后,百万亩草原成为无人无畜的生态保护区,如今,这里已成为鼠兔与禽鸟的自由天堂。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使游玩中国最美山地草原、感受民族文化成为扎鲁特旗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图源:扎鲁特发布

为了让旅游红利更多惠及农牧民,扎鲁特旗以全域旅游为契机鼓励各苏木镇农牧民大力发展牧家乐、农家乐,通过骑马、摔跤、射箭、搭建蒙古包等内容丰富的娱乐实践活动,让游客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生活,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霍日格嘎查的不少牧民开办了牧家乐,挣上旅游钱。

“云”卷霞舒

“蒙”寐以求

乡村振兴绘新篇

边疆村寨焕新颜

云南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内蒙古

在祖国正北方

相隔千里,共望北京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来源 云报客户端

编辑 龙海若

二审 何涛

三审 闵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