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记者在贵阳市修文县六广镇广城村一个名为贾家洞的溶洞中发现,洞中藏有一处古哨所遗址,里面诸多摩崖石刻、观察哨口、人类生活痕迹等显示,这里曾经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古哨所。

这个溶洞名为贾家洞,又名夹夹洞,位于乌江库区六广河七峡之猴愁峡河段修文岸主峰半腰之间。记者在贾家洞后山看到,这一带林茂景幽,景色秀丽,洞顶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洞口前灌木丛生,藤蔓盘曲。


(相关资料图)

贾家洞山门入口。

溶洞入口是经人工开凿的一条狭窄通道,长5米、高2米、宽0.6米,门前有一副对联:“闲者免进贤者进;盗者莫来道者来。”据当地人介绍,此山门以前是一处呈竖条形的天然缝隙,高约一米,宽度只能容得下一个人侧身而过,因此以前该洞名为“夹夹洞”。如今所看到的山门,是后人用铁錾凿宽增高的。

沿狭窄通道梯步下行穿出,眼前就是贾家洞的第一厅,厅堂宽敞明亮,实为一处“凹岩腔”,面积约有200平方米,左侧为悬崖绝壁,右侧为溶洞深处。悬崖一侧地形险峻,前缘砌有高1.2米、厚0.5米的安全防护挡墙。俯视百仞之下的六广河,看见河水如一条绿色飘带延伸而去,岩壁上不时还有猴群出没。

第一厅岩壁上的碑文。

前厅右侧岩壁上镌刻有一处《佛洞山碑序》摩崖,横额上刻“永垂万古”四字,对联竖刻“名碑与名山不朽;古佛同古洞齐辉。”据碑文记述,该溶洞原为一处佛教场所,始于何时不详,清康熙年间扩建,落款刊刻时间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从第一厅上行18级台阶便进入第二厅,面积与第一厅差不多。该厅右侧石柱林立,形态各异。石柱间有观景步梯,游客可以沿步梯观赏溶洞奇观。石柱后方岩壁角落有一水井,为人工开凿而成,盛装洞内石缝中渗出的山泉水,水质甘冽,日出水量可供数十人饮用。

第二厅石柱景观。

从第二厅堂往左上行,便进入溶洞暗厅,此厅面积100余平方米,它是连接第二厅与古哨所之间的一段暗道。当地人称,以前暗厅里悬挂有一口直径为1.2米的铸铁大钟,直径大于原山门入口。让人不解的是,若钟是先铸就再移至洞中的,那么钟大于山门,是如何运进的?若钟是在洞内铸造的,那么在这偏僻的山洞中,古人又是如何冶炼铸造的?或者是用绳索从山顶上吊下来的?

暗厅紧挨着后厅,后厅是该溶洞中最大的厅堂,长52米、宽10余米,面积为520余平方米,遗存有人类生活过的碓窝等痕迹。后厅光线敞亮,通风极好,夏季凉风习习,是一个寻幽避暑的好去处。

后厅的悬岩上有监雹神李三将军像一尊,他身着白衣,手持长枪,直指天穹。传说若有冰雹降临,这位将军便会施展武艺,将冰雹打落在河水中,不让它损坏百姓的庄稼,因而赢得人们的敬奉。旁边崖壁高处有墨书“将军岩”、“伏龙洞”几个大字,但不解其意。

古哨所观察口。

后厅的左侧便是古哨所,观察哨口位于六广河河谷修文岸猴愁峡悬崖峭壁之上,猴愁峡绝壁总高度约400米,观察哨口距河面约280余米处,下方河谷深邃,俯视令人心惊胆寒。悬崖上常有猴群出没,连猕猴经过此峡谷都艰难,故名“猴愁峡”,是六广河七峡中山峰最高、地势最险的一段峡谷。

观察哨口其实就是大自然在绝壁之上开的一扇窗,近似椭圆形,宽约1-1.5米,高约5-6米。从窗口可以直视对岸,视野开阔,对岸敌情尽收眼底。站在观察哨口俯瞰峡谷,百仞绝壁,谷风呼啸,顿觉头晕目眩,双腿打颤,不敢久视。

后厅的右侧有一熬硝洞,洞宽3米、高5米,深达数百米,分上下两层。进到25米处,有一垂直下行的洞口,目前已经清理出约200米通道。

洞内人类留下的痕迹。

这个溶洞,为何又被称为贾家洞?记者在世居修文一带的《家氏族谱》中寻找到一些线索。据《家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六年(1527年),贾氏入黔三世祖总兵贾武“奉旨征西,辞故基于龙里,迁徙立衙院于濯灵(今修文县六广镇),所即濯灵衙基武官衙院......”从此,贾氏为镇守(世袭)贵阳之安全,将防御重点西移至六广,因为平息叛乱“立有汗马功劳,(朝廷)遂将‘夹夹洞’命名为‘贾家洞’是也。”

《家氏族谱》还记载,贾家洞又叫贾家关,位于六广古城东南,明清时期为贵阳至水西要隘,为重要哨所,是一处难得的天然哨所。

据《六广镇志》记载,贾家洞原为佛洞山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就石刊佛,架木作寺。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增修。

贾家洞有险、奇、峻、秀的自然景观,崖壁上怪石嶙峋,层层叠叠。洞前百仞悬崖,是六广河七峡中的第二峡“猴愁峡”,上游还有白马峡、索风湖峡谷风光和库区平湖风光,还可观赏贵毕公路六广河特大桥雄姿。如今,贾家洞已成为游客游览、探险、寻幽之宝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华

编辑 章虹

二审 张传保

校检 曾勇

三审 赵宏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