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50余名全省各领域专家实地参观“中国天眼”和南仁东先进事迹馆,了解FAST建造历程和最新科研成果,感悟和学习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FAST团队的科学家精神。大家表示,将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为榜样,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矢志推动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

科研路上从来不是一片坦途。1994年,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南仁东等老一代科学家提出建“中国天眼”时,并不被业内看好。但他们顶住压力,在贵州大山深处克服重重困难,历经20多年论证、立项及艰苦建设后,使“中国天眼”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南仁东等人用实践充分证明,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耐得住寂寞,保持十年甚至数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向南仁东等科学家学习,矢志不渝,勇攀科学高峰。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立大志担大任,敢于探索科学“无人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是贵州全部工作的主题,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方面面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做支撑。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立足全省发展大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结合各自专业特长与优势,积极探索科学“无人区”,打一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提升贵州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成就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无论是天宫一号、首艘国产航母,还是中国天眼等,一大批大国重器的背后,都是无数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的结果。他们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勤奋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正是我国在很多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核力量。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学习这种科学家精神,扎根自身研究领域,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在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征途上作出积极贡献。

职能部门要充分尊重科学规律,长期稳定支持科研工作。“中国天眼”的建成,离不开各级各部门长期稳定支持。当前,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既有短期性难题,也面临长期性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关键是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相关职能部门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坚韧的毅力和更超强的耐力谋划好关键核心领域的科技创新,营造更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多给科研工作者一些时间和空间,多给他们一些扶持,让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

科技创新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甘坐冷板凳,甘于奉献,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向科研领域,才能在关键核心领域研发出更多前沿性、颠覆性技术,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袁航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王璐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