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守法规知礼让安全文明出行”。记者在本市街头连续采访发现,“礼让斑马线”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落实中,不同路口的执行落实情况差异较大,一些路口的人车矛盾依然存在。

表现多样

和平区南京路与河北路交口,是一个位于繁华城区的五岔路口,人多车多,通行压力大。11月30日16时20分,记者在这一路口看到,无论斑马线上是否有行人,南京路右转成都道方向和河北路左转南京路方向的车辆基本都会在斑马线前主动减速、礼让,各个方向的车辆都很有秩序。泰安道大队执勤交警告诉记者:“这里是全日勤岗,全天都有交警、辅警在路口配合执勤,进行宣传、管理、处罚,用长时间、大规模的投入,管出了路口的良好秩序,现在我们每天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处罚数量已经降到了个位数。”

然而,同样是晚高峰,南京路上一些无人值守的路口,“礼让”秩序就明显不如南京路与河北路交口,机动车在斑马线前抢行、不减速等现象都出现更加频繁。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的路口,“礼让”情况区别明显。

河西区大沽南路与爱国道交口周边商场、学校、住宅小区众多,11月30日10时10分,记者在交通平峰时段看到,路口整体秩序不错,机动车在斑马线前基本能做到减速让行。时间来到17时40分,随着晚高峰的临近,该路口“人车冲突”就明显增加,机动车占用斑马线停车、穿插行人、和行人抢行甚至逼停行人的情况都出现了。不同时间段,不同的通行压力,都会让路口的“礼让”状态发生变化。

随时注意

记者从公安交管部门了解到,今年以来,公安交管部门一共处罚了近6.5万起“机动车不礼让行人”交通违法。在交警的日常执法中,“不礼让行人”的驾驶人最常用的理由有三个:“我不知道”“我没看见”“我有急事儿”。首先,针对“机动车礼让行人”的路面执法每日可见,媒体宣传铺天盖地的情况下,“我不知道”很难自圆其说。而与“我没看见”相伴的则往往是并不规范的“礼让”行为,据一线交警介绍,机动车在行经斑马线时,无论斑马线上是否有行人都该减速、观察,机动车本身存在视觉盲区,“我没看见”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而所谓的“我有急事儿”,往往是逃避处罚的“纯借口”。不可否认,在交通高峰,着急接孩子,着急上班,赶一个灯时就能抢出一些时间,但是违法抢行危及安全,实不可取。

共同努力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路口的“礼让”情况好不好,“氛围”很重要,比如具体到每个灯时,“头车”会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斑马线前“头车”停了,后面的车辆自然会排好队等待;比如长期管理科学、严格的路口,经常行经此处的车辆驾驶人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经过时会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再比如和谐友爱的“车辆让人”“行人守法”的出行环境会减少人车冲突……公安交管部门应该更加科学配置交通设施,合理设置交通安全岛、行人等待区、非机动车等待区,调试交通灯时;驾驶人应该遵规守法驾车出行,学习如何正确礼让斑马线;行人也应该不当“低头族”,杜绝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所有的交通参与者一起努力,才能打造出更好的“礼让体验”。  (本报记者王赫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