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央企“成绩单”出炉。1月19日,国新办就2021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据介绍,2021年央企实现营业收入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两年平均增长8.2%,效益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

今年央企如何继续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彭华岗介绍,央企今年的目标任务为“两增一控三提高”: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增速;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以内;营业收入利润率要再提高0.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再提高5%、研发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同时,稳步推进钢铁等领域的重组整合,积极推动粮食储备加工、港口码头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

三年减亏83.8%

2021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两年平均增长8.2%;实现利润总额2.4万亿元,净利润1.8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3%和29.8%,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4.5%和15.3%。

“此外,年初制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资产负债率目标也得到了全面完成。央企效益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彭华岗表示。

与此同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向更加成熟定型迈出实质性步伐。其中,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的“两非”“两资”剥离清退率完成都超过80%。

“两非”是指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两资”即低效资产、无效资产。近两年,国企改革将此作为重点,中央企业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1400余户亏损子企业整体实现大幅减亏,完成专项整治任务。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彭华岗介绍,今年工作的重点在于对照目标任务抓收官,强化成果考核评估。同时,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对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实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制度,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并把改革重要举措和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推动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今年,主要应该把一些改革措施从形式上落到实处,比如,混改企业在‘混资本’之后,重点应该是‘改机制’,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差异化的管控机制;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改革之后,重点要从签署协议,转到刚性考核和兑现,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经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吴刚梁认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是阶段性的任务。“国企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需要将其制度化与长效化,国有企业应该将重点内容写入公司章程和规章制度。待上级部门对三年行动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估之后,各单位应该对未改革到位的事项继续深化和落实。”

混改项目超890项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提高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主要内容。彭华岗介绍,去年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实施混改的项目超过890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3800亿元。

不仅是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开展合资合作,混改也让央企从加强产业链合作、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出发,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对民营企业的参股投资。目前,中央企业对外参股企业超过6000户。

“混改企业坚持以混促改,以深度转换经济机制为重点,在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用人、中长期激励、全员绩效考核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很多改革措施的落实过程当中,特别是在企业市场化内部机制转化过程当中,要求很多试点先在混改企业试。”彭华岗谈道。

不过,混改并非国企改革的全部,也不是国企改革的唯一方式。“我们也不能把混改视为国企改革的‘灵丹妙药’,不是一混就灵,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混改。”彭华岗表示,国有独资企业、全资企业一样也可以搞好搞活。需根据企业功能定位,对推进混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宜改则改,务求改革实效。

推进钢铁等领域重组整合

一批央企重组整合是2021年国企改革领域的亮点。重组整合项目之多、力度之大、规模之新均是前所未有的。

两化、鞍钢本钢、宝武太钢、中国电科及中国普天等重点项目陆续完成,组建成立了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中国稀土集团、国家管网集团。天翼云公司的股权合作、煤炭资产管理平台的转隶等一系列重大重组项目成功实施,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力推动了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我们这两年的重组和前几年比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更注重在顶层设计上去考虑问题,更注重专业化的整合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彭华岗表示。

今年将有哪些央企实施重组?彭华岗介绍,国资委将把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有关要求和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结合起来,以市场化为原则,依法合规、积极稳妥指导央企做好重组工作。在战略重组方面,聚焦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钢铁等领域的重组整合,在相关领域适时研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在专业化整合方面,国资委将以业务做强做精为目标,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粮食储备加工、港口码头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切实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商报记者杨月涵王晨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