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河南汝河两岸,一片片金色麦浪随风荡漾,伴随着轰隆隆的响声,不时有收割机繁忙地穿梭于田间,一缕缕夏风吹过,从田间飘来阵阵麦香,这是丰收的味道。
在汝河南岸的虎头村麦田里,汝州市农技中心主任闫敏杰掂掂沉甸甸的麦穗,终于松了一口气:“瞧,这穗粒饱满,亩产上1100斤,稳稳的。”
在整个小麦的生育期内,许许多多像闫敏杰一样的基层农技人员汗洒地头,奔波田间,换来大地累累丰收、小麦颗粒归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5万农技人员在一线指导服务,抓紧抓好“三夏”生产,确保夏粮丰收到手。
科技促苗弱转壮,抗灾防病闯难关
“这样的丰收场景,如果放在去年小麦越冬期,是我绝对不敢想象的。”闫敏杰感叹道。很多基层农技人员都有同样的感受:丰收,来之不易!
去年罕见秋汛造成全国1.1亿亩冬小麦晚播,苗情整体偏弱、情况复杂,给小麦生产带来挑战。为保障夏粮稳产丰收,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启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以科技支撑晚播冬小麦促弱转壮。
苗情就是命令!各地农技人员迅速行动起来,积极落实促弱转壮技术措施,促进苗情迅速转化。
“今年种粮就像闯难关。”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裕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昆鹏体会最深。受秋汛影响,合作社的地收完都11月上旬了,急得杨昆鹏愁容满面:“立冬都过了,我种小麦还行吗?”
舞阳县农技总站农技员张文才为杨昆鹏开了晚播出苗“良方”:“要相信科技,一定会有收获的。”听了张文才的话,杨昆鹏立即行动,去年11月19日播种结束。终于,浇了三水之后,12月9日,张文才麦子出苗了!
小麦的长势越来越好,杨昆鹏的眉头越来越舒展、干劲越来越大,在张文才的指导下,防冻害、防赤霉,“一喷三防”,科学管理步步紧跟。夏收一算账,杨昆鹏格外高兴:不但没减产,还多打了粮!
在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200多天里,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鞠正春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田间地头,晚播、壮苗、冻害、条锈病,每个情况都牵着他的心,他总是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
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农技专家房浪涛每天都起早贪黑,带领技术骨干在田头详细调研摸底,吃透情况,精准施策。“我们一刻都不敢放松,心里总憋着劲,把各种技术措施都用上了,土地不负勤劳人,终于换来好收成!”房浪涛说。
回望田野,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广大农技员带领着农民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丰收的景象一步步展现在眼前。
(记者 李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