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冬奥“战衣”也依次亮相。继北京服装学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以下简称冬季比赛服装项目)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也正式对外发布。

冬奥健儿穿着的“战衣”是冬奥赛场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无论是在冰面上翩翩起舞,还是在雪道上飞速疾驰,冬奥赛服不仅要在功能上保障这些不同场景的需求,还要在外观上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美感,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减阻、缓震、发热

新材料打造完美冬奥“战衣”

让冬奥健儿穿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战衣”驰骋冰雪赛场,是“科技冬奥”的重点任务之一。相关研发团队如何在“快、护、暖、美”的研发理念下,用材料“黑科技”打造完美冬奥“战衣”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冬季比赛服装项目总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说,冬奥赛服要实现竞速类项目服装、防护材料及装备、耐低温保障材料及技巧类项目服装4类产品创新。“为提升运动员的竞技速度,竞速类项目服装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减阻。”

“对于运动员来说,0.01秒就可能决定比赛胜负。”刘莉表示,针对竞速类项目比赛服的综合减阻问题,冬季比赛服装项目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了150多种面料的基础性能,最终自主研发出减阻面料,设计出减阻结构,并为每一位运动员量身定制出“战衣”。

冬奥比赛中的高山滑雪、短道速滑等项目,运动员要以每小时130公里至140公里的高速滑行,在这种高速状态下完成穿越旗门或其他比赛规定动作时,肩部、大腿、肋下的软组织极易受伤。刘莉表示,为在保全速度的同时,利用服装性能避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受伤,他们为不同项目设计了个性化解决方案。团队设计的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拥有采用新型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制成的垫片、护片、背夹等护具,可减少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的抽打伤害。在短道速滑比赛服上,团队使用新型的高弹防切割面料,将单向防切割升级为双向,在保持弹性的基础上,防切割性能提高了20%—30%,给运动员提供了全方位的防护。

除了防护,保暖也是冬奥赛服的重要需求。2021年1月6日,崇礼训练基地达到1966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温度——零下32摄氏度,体感温度低会严重影响运动员训练。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刘莉团队在服装保暖性能方面持续发力,研发出具有纵向变密度结构的微纳米纤维保暖絮片、导湿快干的吸湿发热纤维海绵等新材料,提升了纤维保暖率。他们还将加热膜和线植入训练服装中,通过主动加热技术保障穿着人员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下可持续训练8小时以上。

聚热棉联袂防水绒

冬奥制服既有风度也有温度

北京冬奥会比赛期间,不光运动员的服装备受瞩目,赛场上的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及志愿者的装备也是一道风景线。

轻便保暖、美观舒适,是冬奥服装研发的题中之义。安踏体育奥运事业部总经理谢春龙介绍,为了应对冬季里复杂多样的工作环境,帮助所有参与者御寒保暖,安踏自主研发出两大面料科技——炽热科技和防水透湿科技,实现了冬奥服装在轻薄和保暖两大性能上的最优解。

炽热科技使用了拥有中国专利技术的新型保暖材料聚热棉,通过锁住热量,有效防止人体热量流失,实现冬奥服装在严寒环境中的超强保暖。通过独特立体复合型结构设计,聚热棉拥有了光蓄热性能,热量流失阻隔效果提升约20%,能够瞬间升温和持久蓄热。

另外,防水透湿科技采用的防水超级鹅绒则附着纳米级保护层,使得大朵鹅绒的蓬松度相较普通羽绒提升了约30%,让服装更轻量化,在受压后也能够迅速恢复蓬态,而且纳米级保护层能让服装有效拒水防潮、稳定高效保暖。

此外,冬奥服装内里使用了热反射类型面料,通过反射人体自身长波段热量,辅助升温保暖,有效维护整套装备稳定的热态内循环。

让冬奥装备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体育科技的发展,专业竞技对装备的要求很高。事实上,冬奥“战衣”的研发只是中国体育装备科技实力不断跃升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此前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国产“吨位级”举重鞋大放异彩,为中国代表队夺得七金一银的好成绩;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名为“雷霆之星”的国产短道速滑服,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轻的比赛服,更是助力武大靖一举夺得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项目冠军。

如今,科技硬实力不仅让中国运动健儿在重大国际赛事中能穿上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专业服装,而且这些科技成果大多已进入了人们生活。比如,安踏已经将冬奥制服“同款”炽热科技应用到2021年11月上市的“中国冰雪系列”服装中,包括超级羽绒服、滑雪服及配件产品和儿童产品,普通消费者不仅可以买到冬奥级别的御寒服装,还能享受专业装备带来的冬季运动体验。

“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总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曾对记者表示,除了服务国家队在冰雪赛场上争金夺银,团队还希望将为北京冬奥会研发的高水平科技装备,推广到大众运动的服饰领域中,推动“三亿人上冰雪”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让冬奥科技装备走入寻常百姓家。(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