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对接做好整合题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粮食购销领域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差不多10年前,还在手售粮农户的身份证等信息,以便交付售粮款。自从公司开发了自己的智能管理系统,农户只要刷个身份证,信息就录入了系统,错误率大大降低了。”吉林松原市长岭县太平镇一家粮库负责人范广臣说。

然而,近年来,公司内部封闭系统的弊端也在逐渐显现:功能相对单一,各库数据相对独立不便于数据汇总管理,汇总入库数据效率低下……

“去年10月收购秋粮的时候,公司换上了新系统,入库信息更清晰了。”范广臣介绍,新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打通了数据间的壁垒,入库数据可以实时更新,公司可以更及时地根据入库情况调整工作安排。

而对农户而言,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售粮款可以更快到账:“扦样、检斤、信息录入——卸货前的整个流程不超过10分钟。根据入库信息,农户一般1-2小时就能收到售粮款。”范广臣说。

事实上,建设一体化管理平台和智能系统,做好数据整合题,一直是粮食购销领域数字化的努力方向。

“浙江粮仓”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也不仅限于售粮环节。收购管理、轮换管理、库存管理、库存清查等功能,使智慧储粮监管、智慧安全监管和智能仓储作业、智能物流作业等流程基本实现信息化全覆盖。一码贯通、一管到底,既解决了人工填写票据效率低、出错率偏高的问题,监测调控能力大大加强。

共享共用打通服务链

数据资源的整合对接所得到的效果不是单纯的叠加。大数据资源的不断完善给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分析、质押监管融资等增值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运用物联网技术,仓储数据和银行方面实现对接与联通,可以帮助资金更快抵达农户的腰包里。”中国工商银行网络融资中心副总经理陈诗礼解释,“例如河南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在当地招录了一批包括合作社、贸易商在内的供应商,通过数据链条的打通,粮食订单不断向上游传递,银行通过订单就可以直接把贷款放给农户,并按照种植进程不断拨付。”

“数字化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还是很可观的。”范广臣说,一方面,农户在设施齐备的高标准仓库存粮可以降低粮食损耗,由于可以持续储粮,库内进行的点价交易也能比通过经纪人售卖收入更高;另一方面,透明化的监管数据可以作为存证,确保业务规范,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标准化的仓单体系也让交易和物流对接更加便利。

加强现有数据资源的统筹整合、融合应用,解决数据资源“碎片化”“孤岛化”问题,进一步推动数据资源的共享共用,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据了解,“十四五”时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聚焦“数字粮储”建设,进一步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的产、购、储、加、销深度融合,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建设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数据安全中心,推动数据赋能粮食全产业链协同转型。而整合共享粮食产业链数据,推动播种、气象、产量、病虫害等相关生产领域数据共享共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记者 赵宇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