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通州区“基层治理年”。乘着全区上下大抓基层治理的东风,各街道、乡镇勇于打破条条框框和陈规旧制,以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基层治理新举措、新方法,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接下来又将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记者到大运河畔深入探访——
一批基层治理品牌诞生
【资料图】
居住在通州老城区北苑街道新华西街、后南仓、玉带路三个社区的不少居民发现,过去这一年,物业电话似乎成了“万能电话”,不管是不是物业公司的工作职责,人家都“照单全收”。这也就意味着,群众的诉求反馈到物业,不会被“踢皮球”,而是由物业协调社区、街道,共同促进解决。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北苑街道在这3个社区试点创建的“有事您找我”基层治理品牌。试点社区的物业经理程绍军说,对于不属于物业公司职责的诉求,物业要第一时间反馈到社区,由社区协调街道业务科室进行处理,街道处理不了的,要通过“吹哨报到”机制联系区级部门。“当天可以解决的必须当天解决,当天不能解决的要和业主说明原因。”北苑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规划负责人宋彦学说,“有事您找我”基层治理品牌计划在2023年推广到更多社区。
2022年,通州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街(乡镇)一社区(村)一品牌”创建活动,除了北苑街道“有事您找我”,还培育出马驹桥镇“马桥近邻”、玉桥街道“玉见骑士”、梨园镇“零距梨”等多个基层治理品牌。
千家万户接入“户联网”
工作日的早晨,潞邑街道通瑞嘉苑社区的一位居民刚出门,发现自家单元电梯坏了。他立刻把问题反映到了居民群。群里的党员楼门长,还有物业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接诉即办,马上核实情况、张贴告知单,维修人员仅用10分钟就赶到了现场,1小时内排除了故障。
之所以行动这么快,是因为通瑞嘉苑社区的3000多名居民都接入了“户联网”。这是社区为了及时获取居民诉求而专门设立的一个微信服务号,党员楼门长、社工、物业人员24小时值守,遇到社区层面无法解决的难题,还可以呼叫街道帮忙。
这只是潞邑街道“户联网”基层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整个辖区层面,以街道党工委为统筹指挥,然后依次是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门党小组以及各个党员,最终每名党员要联系5到10户居民。”潞邑街道党群办副主任郑玉华说,街道、社区、党员、居民全都接入“户联网”,各方力量都能为基层治理所用,实现了“多元共治”。
“户联网”基层治理模式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党员联户全覆盖、主动服务零距离、解决难题有效率,每一户居民都有联系的党员,群众的诉求力争在基层解决。
便民服务年历发到居民家
春节前夕,于家务乡的居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年历”——上面不光标有2023年节假日期、本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还有乡里和村里工作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职责范围,群众有诉求,可以随时拨打电话反映。
于家务乡给居民发放这份“便民服务年历”,是受到了渠头村的启发。“我们村过去接到的12345工单件较多,仔细梳理发现,有很多都是可以快速解决的小事,只不过大家一时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渠头村村委会主任闫刚说,2021年年底,渠头村制作便民卡,将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主管业务都印在了卡片上,挨家挨户发放,同时张贴在村公示栏内。2022年,渠头村12345工单件大幅下降。
今年,于家务乡将渠头村经验复制推广并进一步完善。于家务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孟慧说:“送去便民年历的同时,我们有针对性地收集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梳理后建立台账,针对不同诉求分类推进解决,明确解决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限,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从源头上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化,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意识和为民服务质效。”
“九大典范工程”继续发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基层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22年—2026年)》不久前公布。该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实施“九大典范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城市副中心基层治理模式。
党建引领提质工程、基层管理体制工程、居村自治强基工程、多元主体参与工程、微民生微服务工程、基层智慧治理工程、基层干部能力工程、法治社会建设工程、基层文化建设工程……通州区将优先发展基层治理类社区社会组织,成立城市副中心社区基金会,试点探索社区基金,拓宽基层治理多元资金支持渠道;建立微民生微服务项目库,每年实施100项小微工程;围绕邻里和谐、文化创意、运动健康、绿色生态等主题形成更新项目清单,打造邻里微空间、社区综合微中心、社区音乐厅、社区运动角、口袋公园,精准化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在解决居民诉求方面,通州区将围绕社区党建、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安全、居民参与5大板块,建设N类社区智慧应用场景,实现“扫码即知”“扫码即诉”,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陈强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