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香港高校研究生的邮件已经发过去两个多月,鲁芸每次打开邮箱,回应她的只有望不到头的沉默。

她就读于北京某211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担心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话学历“卷”不过别人,鲁芸选择了深造。为了争取到更好的院校求学,她放弃了珍贵的保研名额,计划留学。在参考了香港往年的申请数据,又咨询过学长学姐后,鲁芸信心满满地把香港高校作为保底选项。然而没想到的是,以往更容易申请的港校这回却通通把她拒之门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像鲁芸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很多申请者在社交媒体上感叹:这两年香港研究生录取特别“卷”,竞争非常激烈,相较往年录取难度大大提升。   

一年比一年难,今年又是“最难毕业季”。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其中,考研人数为474万,约占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四成。

庞大的毕业大军,一部分流向就业岗位,另一部分则涌向深造。少数幸运儿拿到了保研的名额,直接上了岸。其余的学生则还在“漂”,他们或是等待考研录取的入场券,或是等待留学的offer(录取通知),归根结底,是在等待安心靠岸的那一天。

“感觉自己就像是鱼缸里养着的鱼,等待被‘捞上岸’。”鲁芸说,运气好的话,会有学校把她“捞”上来的。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刚结束不久。每年12月份和2月份前后,还有一批学生因为考研不理想,从而转战申请留学,包括港校。这是他们最后“上岸”的机会。  

拥挤的赛道,上涨的学费  

对于恋家的方鹿来说,香港是最好的选择。方鹿是西北某211高校商科学生,她数着在香港读研的好处:亲戚朋友多,可以节省租房费用,留学成本大大降低,离家近,想家随时都可以回家看看。  

在山东大学就读金融学的陈零则更看重时间成本,由于香港读研学制年限短,修课式研究生课程一般只需一年,而在内地则需要两至三年。  

与国外教育模式相近、大学世界排名高、学费性价比高、时间成本低、离内地距离近等诸多因素,让香港成为留学选择的“香饽饽”。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出国的交通成本升高、授课模式不稳定等,令许多原本打算出国读研的学生转向香港求学。   

香港共有22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其中8所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八大”,即香港大学(简称“港大”)、香港中文大学(简称“港中文”)、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香港城市大学(简称“港城大”)、香港理工大学(简称“港理工”)、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按以上顺序排在前面的这五所高校简称“港五”;前三所则是“港三”,申请难度最高。   

一位留学中介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学生留学深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赴港留学的热度却一直上升。“从申请号来看,港中文22fall(2022年留学秋季入学申请)比21fall增加77%。”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2020年,有31123名内地学生获准来港就读,而在2021年人数达到37087名,同比增长19.16%。

香港也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其中提出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将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两年,方便他们留港/来港工作。

申请港校读研又多了一重利好因素,这条赛道变得格外拥挤。  

“港校热”持续升温,随之而来的是读研费用的上涨。例如港大经管学院开设的7个硕士专业2023/24年学费均有所上调,相比于2022年学费上涨了3万至6万港元不等,其中金融学和金融科技这两大专业学费涨至46.2万港元。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硕士课程学费。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官网截图

并且,香港大学经管学院要求,申请人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需要交付一笔押金,以确认最终接受录取,而余款则需在一个学年内分两期支付。

这便是港校的留位费。留位费支付成功后,申请者的录取资格就会保留,待入学后,留位费直接转成学费,再补交剩余的学费。

鲁芸说,留位费相当于保证金,港校的保证金比较高,通常要交一半的学费当保证金,并需要在两至三周内交齐,而且不能退还或转让。“8万元的留位费已经算比较便宜的,如果是商科则可能要交十多万。”

巨额留位费令不少申请者左右为难。鲁芸了解到,香港同一个高校不同专业的留位费也是相互独立的,即便上一个专业的offer已经交了保证金,如果在这之后收到了同学校另一专业的offer,若要就读后者,则只能选择舍弃掉上一份保证金,继续交下一份保证金。

也有留学中介表示,目前各个港校没有出台官方文件说明留位费能否校内互转,不过也有学生成功申请将留位费转到其他专业,需要先缴纳新专业的留位费,再跟学校沟通申请将此前交的留位费退回。  

竞争激烈超出预期

申请香港研究生越来越难,陈零早有察觉。她发现,2020年港校录取的985高校学生并不算多,很多“双非”(即非985、211)学生也拿到了机会,“说难听点,就是‘双非’还有活路”。但到了2021年,情况就变得很不一样了。她身边被“港五”录取的基本都是985高校的学生,“双非”学生少之又少。  

到了2022年,竞争更加白热化。

投递申请之前,鲁芸胜券在握。她了解到,往年对于“港三”的社科类专业,申请者来自985院校的话,所有本科课程的均分达到80/100分就可以申请,来自211院校则需达到85分左右,来自“双非”院校的话,接近90分也有机会。尤其是港中文一向被内地学生赋予“双非友好者”的称号。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我申请‘港三’本来应该比较稳的。”胸有成竹的鲁芸,申请了港大的全球管理专业,港中文的公共政策专业、全球政治经济学,以及港科大的公共管理专业。但如今距离申请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她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鲁芸陷入了焦虑,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社交平台上刷相关信息,一遍又一遍地查看邮箱,有时候半夜睡不着觉也会忍不住点开邮箱刷新一下。没有消息,还是没有消息,她从期待,到失落,慢慢地,习以为常。   

不甘心的她,又翻回当时投递申请时学校自动回复的那封邮件,看了一遍又一遍,再去官网的系统上反复查看自己的申请状态。鲁芸从未想过自己会被拒绝,直到第一批申请者陆续在网上晒出offer,她才意识到这冰冷的现实。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方鹿身上。“港校最看重的是毕业院校和成绩,个人能力则体现在竞赛、科研、实习、学生工作上。”方鹿介绍道。在考完取消了四次的雅思考试后,她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不用再焦虑了,接下来只需要等待结果即可。

2022年9月底雅思出分,10月初方鹿就申请了港中文、港大这两所高校,11月初加申了港科大、港城大,一共投了十个专业,但截至12月底一封offer也没有收到。

仅仅只是早一年,方鹿所在的学院也有学长学姐被港中文录取了,他们读的专业和她投的专业一样,申请的时间也差不多。“他们成绩还不如我,但他们都被录取了,而我连面试的邮件都没收到。”提到这,方鹿难免有些失落。

在社交平台上,许多人会实时分享自己的留学申请进程:从写文书、发申请到被拒或是被录取。分享的信息越来越多,申请者们拉了微信群,以便更好交流。

仅仅半个月时间,方鹿所在的微信群就从一百来人变成了四百多人。在群里,她看到很多来自顶尖985高校的学生也“死磕”港校,还同时投了很多保底的学校和专业。竞争激烈程度超出了她的预想。

仍在苦苦等待offer的方鹿,看着每天都有新来的人不断涌入群里,更加焦灼不安,“看到越来越多比我优秀的人也在等,就会越来越对自己能收到offer丧失希望。”

“像等待被捞起的鱼”

“整个申请过程把我的性子磨平了”,方鹿很无奈。跟她同学院的另一位同学,课程均分比她低,9月20日投了港中文,10月10日收到了面试邮件,20日就收到offer了。而仅晚了十多天,10月初就申报的方鹿,没有得到任何机会。  

在自我复盘时,她分析,2022年的申请特别“卷”,所以投递的时间很重要。“9月初就投,对普通211高校学生来说比较稳,越到后面竞争压力越大,也就越危险,越无望。”

陈零也觉得自己吃了投递时间的亏。她一共申请了两次,两次投的都是港大、港中大和港科大。由于雅思考得晚,第一次申请时已是2022年1月份,属于比较晚的批次。原本具有985高校学历优势的陈零,迟迟没能等来面试通知。下半年,她吸取教训,特地在第一轮刚开放时就投递了申请。这次,她终于等到了港中文的面试邮件。

港中文发给陈零的面试邮件截图。受访者供图

根据官方网站信息,香港各大高校硕士研究生秋季入学课程的申请,大部分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截止。

在鲁芸看来,“港校热”现象背后也跟港校的自我造势有关。正常来说,申请季是从10月份才正式开始,但不少港校9月份就抢先开始。这营造出一种热门和急迫感,让大家觉得要是晚投,可能就失去机会了,因此吸引了不少优质生源扎堆申报。

不过,晚投也不代表毫无机会。香港高校采取滚动录取制,典型代表是“港三”的热门商科专业一般会分3-5轮申请。例如港大经管学院会计学硕士的三轮申请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12月2日,以及2023年1月30日。

每轮申请截止后,学校统一筛选,挑选出相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面试以及发放offer,剩下的申请者则进入下一轮,和后面递交材料的人一同竞争,直到录取周期结束。由于学校优先考虑早期申请的人,大部分录取通知书分配给早期阶段的申请者,因此,越到后面所剩的机会越少,竞争就越激烈。

让鲁芸饱受心理“折磨”的,是港校的默拒,即只告诉申请者是否被录取,如果没有被录取,不会直接发拒绝的回信,申请系统上也不会有任何显示。她连发多封邮件询问港中文,得到的也只是“可能被拒”的答复。

鲁芸收到港中文的答复邮件。受访者供图

看到那些成绩不如自己的申请者被录取了,鲁芸开始怀疑自己,但却得不到任何反馈,她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这种自我质疑的情绪甚至蔓延到了后面的申请,她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意向学校的门槛。  

而国外很多院校,如果拒绝会给申请者明确的答复,有的院校还会告知原因。并且不少院校不要求被录取的申请者缴纳保证金,就算要交,费用也较低、交款时限较长。  

不过,鲁芸安慰自己,滚动录取制+默拒的模式说不定还有“捡漏”的机会,因为只要学校没有明确拒绝,意味着在申请的最后一轮截止之前都还有可能被“捞上岸”,那种感觉就像“在鱼缸养着的鱼,等待被捞上来”。

从加分项变成“敲门砖”

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这一届又被冠以“最难毕业季”。就业还是深造,毕业生们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直接就业,完全不在鲁芸的考虑范围之内。“如果我是学理工科,可能还会考虑一下就业。但商科或者人文社科类的话,就业门槛不算高,大家学历‘卷’得厉害,公司会通过学历筛人。”

看到身边有不少985硕士毕业的学长学姐依然没找到工作,方鹿也对直接就业没有信心。她坦言,如果自己学的是计算机,就不会选择读研了。但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商科如果不读研,恐怕连一些单位的大门都踏不进去。

在你追我赶之下,高学历在职场上逐渐从加分项变成了“敲门砖”。手握研究生起步的学历,成为求职者踏入社会参与“厮杀”的底气。

拿到保研资格的,毕竟只是少数。陈零所在的金融专业保研率只有不到10%,保研成绩基本需达到90分以上,一个年级120多个人,最后只有十几人能保研。

相比于考研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淘汰赛,不少人把出国留学视为一条“捷径”。方鹿坦言,申请港校再难,相对考研而言,还是轻松许多。

但学历并不是万能的“敲门砖”。求职的焦虑同样萦绕在硕士群体间。方鹿看到不少英国留学硕士、985高校硕士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毕业后失业的心情和经历,“还是要看个人,努力提升自己是最重要的。”

如今,方鹿还在申请港校的迷茫中挣扎,她考虑再加申一开始不愿意申请的其他高校。要是申请上了人文社科专业,未来毕业后,她打算考公。

申港失败的鲁芸,拿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作为保底,她仍在等待爱丁堡大学的消息。而陈零则放弃了赴港深造,选择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求学。

如同鱼在深海中,这些学子在广阔变幻的时代里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无论是被捞起“上岸”,还是被留下继续“折腾”,每个人都在努力游向最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于她们而言,“不确定”里唯一确定的是变成更好的自己。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