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崔毅飞)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自今年9月30日起,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高校,对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进行第三期考古发掘,目前已经取得重要成果,揭露出“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遗址。

北青报记者昨日走访了澹泊宁静遗址考古现场。该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据史料记载,澹泊宁静的主建筑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称“田字房”。“田”字为农业的象征,体现了清朝皇帝对农业的重视。该建筑地面以上部分虽已无存,但基址保存尚好,通过连续三年的发掘,已全部揭露出该建筑基址。“田字房”台基由9层夯土夯打而成,台基面上可见柱顶石、铺地方砖、排水沟,台基外围可见如意踏跺、卵石散水和道路。通过考古发掘的“解剖沟”,可见基槽底部打着密密麻麻的地钉,以防止建筑下沉。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中华介绍,通过考古发掘,已全部揭露出建筑基址,台基保存高约0.55米,局部残存虎皮石陡板、阶条石,“田字房”共33间,各间皆4.48米见方,廊深1.28米。

根据文献记载,康熙皇帝亲自培育“御稻”(京西稻的前身),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精心种植,并在玉泉山周边开辟了御稻田,所产御稻米供宫廷食用。此后,京西稻在北京大面积种植。在“田字房”以北发掘的稻田遗迹,发现了南北两侧的田埂,南侧田埂可见两次修整痕迹,稻田内此前以植物考古的手段发现有水稻植硅石。“清朝皇帝不仅以‘田’为房,还在‘田字房’旁的稻田里亲自劳作,稻田遗迹的发掘,对探讨清代的御稻培育、种植和农耕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张中华谈道。

今日虽已不能见澹泊宁静景区全貌,但从发掘的情况看,遗址表现出浓郁的乡村园林景象。张中华认为,考古发掘工作厘清了“田字房”的形制和工程做法,为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与此同时,本次考古工作全程与几家高校考古专业、古建筑考古专业的田野考古实习相结合,有效提升了考古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据悉,本次考古发掘全程向公众开放考古工地,并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与社会共享考古成果,进一步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所内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视频/本报记者 郭谦 黄安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