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秋景 国家林草局日前印发《关于授予北京市通州区等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决定》,通州、怀柔、石景山、密云、门头沟5个区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此前,平谷区和延庆区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全市已有7个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25年前,本市除东城区和西城区外其他14个有条件的区都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五区入选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

据悉,此次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5个区,在森林资源总量、森林健康程度、绿色产业和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均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打造各项亮点工作。


【资料图】

其中,通州区立足副中心生态建设,确立了“两带、一环、一心”的生态格局,已建成东郊森林公园、台湖公园等万亩以上大型郊野公园和森林湿地8处,全区大型生态休闲场所20公里服务半径覆盖率达100%。

怀柔区不断扩大全区森林资源总量,全区森林面积达到163971.4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99.61万立方米。

石景山区是全市首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中心城区,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因地制宜建成冬奥公园、西长安街文化艺术公园和新安城市记忆公园等一批具有城市特色记忆的精品公园绿地。

密云区作为首都重要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积极开展森林健康经营,湿地面积16378.79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四分之一,湿地保护率在全市排在首位达98.1%。

门头沟区是北京西部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全区自然保护地面积约36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全区总面积31.4%,目前已知各类物种有2000余种,成为褐马鸡、金雕、中华斑羚和豹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至44.6%

北青报记者从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获悉,自2018年开始,北京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北京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了《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确立了“绿美京华,北京森林”的总体定位,制定了符合北京生态、文化和历史特色的43项建设指标。全市除东城区、西城区以外的14个创建区结合分区规划,编制了10年以上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引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科学布局,规范实施。

2018年以来,全市下大力气补齐了生态资源短板,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使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37.6%提高到2021年的44.6%。在平原区形成万亩以上绿色空间斑块30处,千亩以上绿色空间斑块260处,打造大尺度森林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通过大量使用乡土、食源、蜜源等树种,为城市野生动物四季不断地供应丰富多样的“口粮”,平原区、中心城区适合野生动物栖息的地方越来越多,北京雨燕的数量逐年上升,长耳鸮、灰鹤等城市伴侣鸟类回归繁殖。

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本市具体践行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和京津冀森林城市群建设的国家战略,在京津保过渡地区营造森林42万亩,打通了大运河、潮白河、永定河三条区域性河流生态廊道。

首都坚持把森林城市建设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宜居宜业的生态福祉。据统计,全市完成老旧公园和老旧小区绿化改造181处,建成绿道1218公里,新建城市休闲公园190处、城市森林52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460处,全市各类公园已达105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8%。

2025年前14区全部达创建标准

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刘强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计划安排,2025年前本市除东城区和西城区外其他14个有条件的区都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除了已获得称号的7区外,房山区、昌平区、朝阳区、丰台区和大兴区经过持续的园林绿化建设,也已经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各项标准,正在组织开展考核验收相关准备工作,而海淀区和顺义区将于2023年底前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同时,按照“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的原则,各区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品牌,推广大兴区“森林城市主题公园”和通州区“森林城市体验中心”示范建设成果。

文/本报记者 王斌

供图/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