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柴嵘

深秋时节,延庆山区气温渐凉,一辆皮卡车驶入深山。蜿蜒的山路旁,绿的、黄的、红的各色景致交替闪过,谷伟华却双手握紧方向盘,无暇看一眼车窗外的风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天是周四,每周一次的入村巡诊日。作为延庆区井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谷伟华要和自己的搭档赵晓竹深入两个山村,开展健康检查、问诊开药、健康宣传,为村里的老人们送去健康和关怀。

问诊,不漏一位老人

上午9点,车子稳稳停在了东沟村卫生室的门口。两名医生跳下车,迅速套上白大褂,麻利地从后备厢中抬出巡诊所需的设备:血压计、血糖仪和一个重达15斤的药箱。

东沟村共有230位居民,但常住人口不足百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有35位。此刻的东沟村卫生室里,早已坐着5位老人,等候两名医生的到来。

东沟村健康员袁金敏看到熟悉的车牌,连忙跑上前来。“谷大夫,村里的老人盼您半天啦!”袁金敏一边笑着与谷伟华寒暄,一边帮助她搬运沉重的设备。每次到东沟村巡诊,都少不了袁金敏协调,她一方面会提前挨家挨户通知老人们巡诊时间,另一方面也需要向谷伟华反映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和问诊需求。

谷伟华和赵晓竹在为老人测血压血糖

进入卫生室坐定,谷伟华拿出血压计为老人们检查血压。“高压177,低压69,您的血压还是高呀,最近有没有坚持吃药?头晕不晕呀?”谷伟华抬头注视着76岁的陈永增老人问道。陈永增向谷伟华诉说着自己的近况,谷伟华则在笔记本上快速地记录着。

“每次巡诊,我一定带上笔记本,记录下每位老人的健康信息,如血压血糖数值、有无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基础病、初诊与复诊情况等。”谷伟华说,其实自己心里也有一本“账”,村里每位老人的健康情况,她都了然于胸,每次巡诊前,谷伟华会翻出上次巡诊时的记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特别是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谷伟华格外关心他们的病情变化。

大约10分钟后,村卫生室门前已排起小长队,有儿女搀扶着来的老人,也有相约一同前来的老两口。小小的卫生室里,十分热闹,十几名老人围着谷伟华,询问关心的健康问题,谷伟华不仅一一耐心回复,还留下印有自己电话号码的名片,以备老人随时联系她。

谷伟华在问诊

“太好了,各项指标都正常。”今年68岁的王秀娥和老伴一起完成检查,得知两人健康状况良好,两位老人也都放了心。王秀娥介绍,女儿在外地工作,平时没空回来,之前自己和老伴要做个检查,只能坐公交车去镇上,将近二十里的山路,很不方便。如今每周四的巡诊,为老两口带来极大的便利。

不到11点,现场的老人都已问诊完毕,谷伟华又仔细翻阅记录本,数了又数,确认村里的老人没有遗漏,才和搭档驱车赶往下一个巡诊地点——门泉石村。自2021年开始,每周四谷伟华和同事们轮班巡诊井庄镇的4个村,其中两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巡诊两个村,延庆区医院的两名医生则负责巡诊另外两个村。根据4个村老人们的反馈,他们也会增补或调整医生的巡诊安排。“如果某个村的老人提出想咨询慢病或者中医大夫,我们下次巡诊时一般就会满足他们的需求。”

通往门泉石村仅有一条盘山路,蜿蜒曲折、急弯众多、路面狭窄,驾驶着皮卡车行驶在这条路上,谷伟华格外小心,“跑得多了,也就习惯了,头几回我真是怕得要命。”谷伟华回忆,自己刚开始跑这条路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手脚出汗,不敢加速。“有一次还遇上下雪,道路湿滑,但当时想着村里的老人们都在等着我,他们出一趟门看病更是困难,我也就咬咬牙挺过来了。”

开药,满足日常需求

谷伟华和赵晓竹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为村里的老人开药。老年群体患有慢性病的比例高,用药量大,药吃完后去十几公里外的镇上购买,费时费力,在巡诊过程中开药,能有效地帮助老人补充药品。因此每次巡诊,谷伟华都会提着一个装有20多个种类、100多盒药品的大药箱。

揭开药箱盖,各类常见药物一应俱全,如非洛地平缓释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六味地黄丸等。“我们的药品主要是满足村里老年患者的日常需求,涵盖降血压、降血糖、消炎、治疗腰腿疼和补气血等的西药和中成药。”谷伟华说。

每次巡诊所带的药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各个村老人的用药需求,提前做好准备。“我们巡诊前,会先联系村里的健康员,由他们将老人们的用药需求汇总给我们,我们也会查询前一次巡诊时患者的病情及个性化需求,综合考虑带哪些药品。”谷伟华介绍,许多老年患者特别青睐中成药,他们也会照顾老人的需求,增加中成药的数量、种类。

“药品的价格是老年患者最关切的问题之一。”赵晓竹透露,巡诊中开出的所有药品,均为医保可报销的药品。“现在村里所有老人都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每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价格实惠的药,村里老人都很满意。”

为了方便村里老人使用医保购药,赵晓竹每次巡诊必定携带一整套设备——笔记本电脑、刷卡机和票据打印机。“我们的电脑直接连通北京基本医疗服务管理系统和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老人们只需插入社保卡,即可完成医保药品费用实时结算,打印出购药发票,医保费用信息一目了然。”

刚刚买了1盒三黄片和3瓶六味地黄丸的老人贺新建告诉记者:“买这些药一共才花了78块2,用的也是医保的钱,带上社保卡就能买药,实在太方便了。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都得坐公交车去外面买,既费时又多花钱。”

“为了方便老人们,我自己下了很大功夫学习如何在电脑中操作医保报销。我们每次来,不仅要帮村里的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和看病开药,还要解答他们各种问题,包括医保相关政策的咨询,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赵晓竹笑着说。

关怀,渗入每个细节

其实,看似简单的每周巡诊,不仅为老人送来了健康,也带来了一份陪伴与关怀。

诊疗之余,谷伟华和赵晓竹会和老人们拉拉家常、谈谈心,关心和询问他们的衣食起居,村中不少老人早已把他们视作自己的“亲人”。

这不,谷伟华的皮卡车刚开到门泉石村的村口,一位正在晒太阳的大妈远远就认出是谷伟华来了,她热情地挥着手,大声地和小谷打招呼。看到大妈手里拿着啃了一半的梨,谷伟华立刻摇下车窗,笑着叮嘱大妈:“上次巡诊,您血糖有点高,梨以后要少吃啊。”大妈满口答应:“放心吧,吃完这个就不吃了。”

门泉石村的健康员张秋红介绍,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工作了,现在只剩下30多个老年人,而且基本是七八十岁的高龄老人,其中不少是腿脚不便、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以前,老人们吃完了药,别说出门买不方便,他们甚至不知道哪些药品需要继续吃、吃多少。现如今,巡诊医生都有用药记录备案,什么时候吃什么药、需要吃多久,都会提醒老人。”张秋红说,“另外,这些独居老人平时比较孤独,他们都盼着巡诊医生每周来陪陪他们,嘘寒问暖,聊会儿天。”

门泉石村村支书朱怀荣说,“我们村的老人原来是‘小病能忍则忍,大病才上医院’,现在医生每周来巡诊,让老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大转变,变成了‘小病问巡诊医生,大病去医院’。”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最重要的是全方位了解患者、关心患者。”从1999年开始工作就扎根基层,现在是井庄镇11个村签约家庭医生的谷伟华,对此深有感触。“比方说巡诊时,村里的老两口只有一位老人来了,由于我知道他有老伴儿,而且老伴儿患有基础病,我就会问他,老伴儿今天怎么没来?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谷伟华回忆,有一次来门泉石村巡诊,发现患有糖尿病的朱大爷始终没有来做检查,她想起朱大爷之前脑血栓留下后遗症,腿脚不便,需要拄着拐杖才能慢慢走几步。于是,谷伟华直接到朱大爷的家里为他做了检查。

谷伟华说,为老年患者服务,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老年人的角度想问题,比如向老人描述病情应该使用大白话,通俗易懂,他们更容易接受。

新闻背景:

本市已建立山区常态化巡诊模式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介绍,目前本市已建立山区常态化巡诊服务模式。2018年,北京市建立农村地区巡诊工作机制,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属医疗机构,对人口过少、面临搬迁或暂时难以配置医疗资源的偏远山区,每周定期开展巡诊服务,为山区百姓送医送药入村进户。截至2021年,各远郊区共开展入村巡诊服务约3万场次,受益患者达40余万人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