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注重养生和保健,保健品市场欣欣向荣。与此同时,上门推销、组织活动,虚假宣传夸大保健品功效,诱导和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轻则导致老年人钱财受损,重则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就是在街上给路过的老人发传单,嘘寒问暖,让他们去听讲座,逢年过节送些米、面、油,卖的也都是“一眼假”的东西,“可老人就是深信不疑”。(法治日报)
保健品骗局由来已久,堪称野火烧不尽。即便被专项整治,也每每都能卷土重来。久而久之,这门生意越做越大,深陷其中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花钱破财事小,吃坏身体事大。有些老人把保健品当饭吃,没病也吃出了毛病;还有一些老人,迷信保健品的神效“有病不吃药”,最终小病拖大积重难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保健品发家史,就是一部坑老害老的血泪史。很多老年人被坑而不自知,让人扼腕叹息。
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保健品最近在微博等社交媒介上再次引发广泛讨论。“‘一眼假’的东西为何老年人深信不疑?”这一子话题,激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很多人现身说法,纷纷分享自己爸妈“买保健品”的无脑行为。不少人的父母以前也属于是精明能干、见多识广的,自从碰了保健品之后,俨然智商直线下降,乃至于别人说啥信啥……之于此,为人儿女者,往往是大惑不解、徒呼奈何。
“一眼假”的东西为何老年人深信不疑?这一提问的前提,也许本身就是不成立的。须知,保健品并非属于是理性消费,而更倾向于是信仰消费、情绪消费。老年人置身于推销人员的“温柔陷阱”中,沉溺于“健康讲座”“同道抱团”的火爆气氛内,当局者迷,是毫无理智可言的。当保健品营销团伙深度渗透进老年人的生活圈,甚至亲手设置了他们的日常“议程”与“行程”,便足可对老年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决定性影响。在此背景下,是与非、真与假,完全就是他们说了算了。
谁占据了老年人的生活空间,谁主导了老年人的日常时间,谁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定义关于保健品“对与错”“真和假”的标准。子女多点陪伴,多点平时的“反洗脑”,老年人才可多些对保健品骗局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