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初晴,水面上波光粼粼。当大提琴《月亮河》的声音,回荡在贵阳博央艺术国际交流中心偌大的穹顶,让人不由驻足倾听。


【资料图】

这是7月31日天下贵州人系列活动之“音乐点亮人生·音乐改变生活”叶小文一席谈的现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叶小文,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副主任、第十二届贵州省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赵宇飞与贵阳交响乐团的两位首席尤里·赫尔曼、维奥莱塔·赫尔曼夫妇,一起向现场听众分享了自己的音乐故事。

叶小文与赫尔曼夫妇合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诗与远方、歌与理想的民族,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故事讲述的开始,叶小文说起贵州这个“说话就会唱歌”的地方,感慨万千。

60年前,当他还是贵阳一中的一名初中生时,因为学校乐队老师的赏识,接触到了大提琴。在叶小文的印象里,这是高尔基笔下最“人性化”的西洋乐器,不露锋芒却自带气场,用木棍和马尾做成的琴弓,余音绕梁,点亮了少年的心。

被音乐改变的生活,是在叶小文“上山下乡”期间,因为懂乐器,他被带到了部队文工团——从农民变成了军人。而后的故事,是异常忙碌的政治生涯。对大提琴的念念不忘,却在叶小文61岁那年有了回响。

一席谈期间,现场嘉宾分享自己的音乐故事。

“那一年,我回贵阳在酒店遇到了曾经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乐队首席、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相互都好奇对方跑到贵阳干什么。”叶小文觉得自己回乡不稀奇,令他惊讶的是此时的刘云志正在担任贵阳交响乐团的名誉团长、名誉首席。

贵阳竟然有了交响乐团,还是全国唯一由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家投资组建的职业交响乐团。家乡的日新月异,促动叶小文重新拾起自己的大提琴。在音乐学院老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每天早上6点练习大提琴,但3天之后就收到邻居的友情提示,“热爱音乐的人士,能不能8点开始拉琴?”于是转入地下室练琴,他直言61多岁开始学琴有诸多不易,因为“大提琴难啊,音不太容易准。”

如此努力多年,年过七旬的叶小文已经可以即兴演出自己喜欢的大提琴曲目,并作为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团长,带领一众热爱音乐的人士在国内多所高校和多地举办专场音乐会,旨在让古典音乐在中国成为大众艺术,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叶小文与他钟爱的大提琴。

叶小文跨越时空的音乐故事,感染了现场的两位白俄罗斯演奏家。

“没想到世界上有人对于音乐如此痴迷。”尤里·赫尔曼说。“但音乐确实拥有跨越时空的奇妙力量,它时而激扬,时而宁静,可以让所有人畅游其中。”维奥莱塔·赫尔曼说。

接下来的演奏中,三人很好地验证了这种“心意相通”。

从《牧歌》《月亮河》到《维瓦尔双大提琴协奏曲》……琴声吹过蒙古草原,在月亮河里落下点点星光,又带人走进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让人感到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音乐所凝聚的人类情感都是相通的,所肩负的使命都是相同的。

赫尔曼夫妇分享自己的贵阳交响故事。

尤里·赫尔曼、维奥莱塔·赫尔曼夫妇的白俄罗斯家乡,是一个人口大约900万的中型城市,和贵阳有着相似之处。2012年,贵阳交响乐团面向全球招聘音乐人才。已经在白俄罗斯富有声名的赫尔曼夫妇欣然应聘,决定在异国他乡开启一段全新的音乐旅程。

很快,贵阳交响乐团的音乐氛围让赫尔曼夫妇爱上了这片土地,“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像家人一般,团里的人总是非常关心我们。同时,这个城市的听众素养很高,大家是真正懂得音乐。”尤里·赫尔曼说。来到贵阳的第二年,他们就将3岁的儿子接到贵阳,如今已经13岁。夫妇俩直言,儿子就是个地道的贵阳人。

叶小文与维奥莱塔·赫尔曼合奏。

用音乐链接人生,因为音乐,有了赫尔曼夫妇与贵州贵阳不远万里的相遇。

现场演奏中,《神州和乐》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交响乐音乐特色的作品。原是为在中国举行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而创作。

一曲之后,赵宇飞向叶小文提问,如何从文化的高度看待音乐的创作与传承?在叶小文看来,作为世界上没有障碍的美丽语言,音乐具备沟通中外的力量。

活动留念。

“音乐可以点亮人生、创造文明。我想更多的人都会来贵阳欣赏交响乐,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一天也会吸引更多的交响乐大师,到时候我会在台下热烈鼓掌、激动流泪。”叶小文说。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曹雯实习生翟颖沛朱海勇

视觉/实习生 肖同

编辑/张云开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