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在赫章县水塘堡乡塘口村村委会的办公室里,“90后”村党支部书记雷东给记者介绍着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坐在桌子旁的乡党委书记邓远仔细地听着雷东的介绍,时不时补充几句。
在邓远眼里,雷东是个踏实肯干、靠得住的年轻村干部。
(资料图)
一个多小时前,在乡政府的会议室里,介绍水塘堡乡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时,邓远一口气列举了好几处产业,既有种植的,也有养殖的,并提议到种植魔芋的塘口村看一看,“这个村的村干部工作认真,老百姓很认可。”邓远说。
6月16日,赫章县水塘堡乡塘口村的魔芋种植基地,黄绿色的魔芋苗长势良好。(邓 远 摄)
从乡政府驱车10分钟左右,便到达了塘口村。干净平坦的水泥路沿着山脚蜿蜒而过,连续阵雨后的天空逐渐放亮,远处的山,近处的农田,是深浅不同的绿,令人赏心悦目。
塘口村不大,只有3个村民组,一共216户。村子坐落在一个山坳里,绵延的大山脚下有一个狭长的坝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今年,塘口村共种植了魔芋456亩,而这片坝子就有140余亩。
魔芋基地里的土地被精心翻耕过,一垄一垄十分齐整。套种在垄与垄之间的玉米已经有一尺来高了,青翠欲滴。
“前期管护得细,魔芋苗基本都出了,出苗率达到了预期。”邓远指着地里说。
水泥路高出田地一米左右,站在路边远远望去,玉米苗之间的土里,不太看得清魔芋苗。
群众在赤松茸种植基地劳作。(赫章县水塘堡乡党政办供图)
“魔芋苗应该是挺大的一棵呀,感觉看着不明显。”见邓远并没有要请大家下地仔细看看的意思,记者忍不住地问。
“4月底5月初才种下去的,也才刚出苗,站在这里不太看得清,我拍给你看。”说着,邓远举起手机,用镜头把地里的魔芋苗拉近给记者看,微微晃动的镜头上,高大的玉米苗之间的土里,的确有一株株拇指高的小青苗。
“魔芋太娇气了,稍微碰到、踩到或者不小心,就不长了、病死了,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周围一圈魔芋的生长。”邓远说,基于这个特性,平时对魔芋基地看护得紧,地里还安装了监控,以防不了解情况的群众或者散养牛羊进到地里,伤到幼苗。“老百姓也很热心,平时看到有鸡鸭跑进去,都会给村干部打电话。”
“什么时候可以采收?”
“这个魔芋要长两年,明年就能收了。”邓远回答。
拱出地面的赤松茸挤挤挨挨。(赫章县水塘堡乡党政办供图)
赫章县水塘堡乡是一个彝族、苗族群众聚居的少数民族乡镇,截至2022年末,人口20657人。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成效在赫章县来说不算突出,如何找到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水塘堡乡一直在摸索中不断调整、尝试。
近年来,借助国家的各种支持政策,水塘堡乡也发展了不少产业项目,但形成规模、增产增效的成果和预期仍有差距。
“自然条件、气候,还有人的因素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说实话,不容易。所以我们一旦选定一个项目开始实施,从乡里到村里,都尽心尽力做好扶持和服务,力争成功。”水塘堡乡乡长吴忠举说。
水塘堡乡森林覆盖率70%以上,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目前,赤松茸、天麻、葡萄、花椒等种植和梅花鹿、蛋鸡等养殖初见成效。各村在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带领下也在尝试发展适合本地的小规模种植养殖项目。
“发展产业不容易,市场变化、天气等条件难以把控。凡是发展势头好的项目都得多盯一盯。”吴忠举说。
村民在林下天麻基地种植天麻。(赫章县水塘堡乡党政办供图)
6月4日星期天,趁着半天的空闲,邓远喊了吴忠举一起,到乡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几个点转了一圈。其间,又顺路察看了几个村的种植产业,塘口村就是其中之一。
既是察看作物长势,也是暗访村干部工作。
随机和田间地头遇到的村民闲聊,大家对村干部的工作表示满意。“昨天就在这个路边,一个70多岁的老人说,村干部是干实事的,这次的老板是真正种地的了,我们很满意。”群众的评价让邓远感到踏实。
最近,水塘堡乡正在筹备迎接赫章县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后续评估的事。“这是我们乡里目前的重点工作,有很多指标和细的分项要准备。”邓远说,在落实这个工作的过程中,正好把各村的情况再细细捋一捋。
赫章县水塘堡乡塘口村的葡萄种植大棚里绿意盎然。(赫章县水塘堡乡党政办供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农村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乡镇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更是穿起群众幸福指数这根线的“最后一根针”。
邓远介绍,在推动产业振兴的具体工作中,乡镇党委政府能提供的直接支持,就是按照国家、省、市、县和有关职能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提供政策扶持和具体服务,就是“扶上马,送一程”。
在选择支持发展什么产业上,水塘堡乡党委政府十分谨慎。就种植项目来说,无论种什么,不管成不成功,一旦开干了就是一年半载。邓远说,对于各村报上来的各种产业项目,尤其是种植项目,乡里都是慎之又慎。短平快是首选,同时,从中不断筛选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具备持续发展生命力的产业。
“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力争实现规模化、形成产业链。”链上增收更靠谱,有土地租金、有务工工资、有分红,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进来,“群众认可,事情就好办了。”邓远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豆文君 王星
编辑 陈香琳
二审 刘跃
三审 吴文仙 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