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精神沃土,矢志创新争先。
(资料图)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点亮精神火炬”为主题,全省上下将开展六大重点活动,共庆科技工作者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近年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开辟新的道路,他们在各自领域发出了夺目的光芒,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更是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感、紧迫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凝聚强大科技力量。
探索前沿领域筑牢创新基石
“污水治理最主要的难点堵点问题是什么?以前污水治理理论和方案的效果怎么样?”近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贵州大学副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周少奇教授是这样回答的。
“在城市农村污水处理中,由氮磷超标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日益突出,需要用生物技术手段减排氮磷传统脱氮除磷理论通过厌氧释磷和好氧聚磷两个阶段解决,工艺与设备效率严重偏低。”周少奇说。
其实,周少奇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完全是“半路出家”。
“我原本攻读的发酵工程学科。”周少奇说,“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从生活中已经注意到随着工业化到来,污染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水更是日益严重,于是便把研究目光转向污水生物治理。”
1994年,周少奇正式踏入了污水治理这一方向的研究。
跨界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选择。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研究,都源于周少奇对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一片赤子之心。
首先发现了4种新的反硝化除磷菌;提出生物脱氮过程“电子计量学”理论,解决了困扰生物脱氮除磷研究领域100多年的世界性难题;形成国内外专利150余项,科技成果在全国20余个省(区、市)实现了工程推广和产业化应用……
“能投身于这项事业,是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大的价值与乐趣。”周少奇说。
周少奇的经历和成绩是贵州广大科技工作者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生动缩影。
“要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时至今日,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周琦刚参加工作时在单身宿舍外墙上张贴的大字,他仍牢记于心,而这几个字不光是他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他作为地质人的毕生追求。
为了这一追求,40多年的探锰道路上,周琦“另辟蹊径”,创建了全新的锰矿内生外成气液喷溢沉积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就是在新理论指导下,黔东地区大型锰矿不断被发现,成为中国锰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和世界级锰矿资源富集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辟新方向。近年来,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挑战有创新潜力的科学问题,在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涌现出一批先进成果,贵州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发展产业科技 激发澎湃动能
三月菜花黄,五月菜籽香。当前,正值油菜收获季节,田间地头陆续迎来好“丰”景。
油菜是我国种植的第一大油料作物,贵州作为全国油菜种植重要区域,相关科技工作者不仅要保障油菜丰产丰收、提升效益,更要用科技创新守护好“油瓶子”。
如何选育高产油品种?这是摆在所有研究油菜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选育高产油品种周期长、难度大。”贵州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向阳介绍,“我们为选育出优良油菜品种,通过开发分子标记并构建高效的轮回选择技术体系,构建高效杂种优势群。”目前,油研2020是截至2021年底全国最高产油量品种。
“培育高产油品种是提高油量的重要途径,省农科院近年来持续育成高产油新品种20个,平均亩产油78.87公斤,比全国高34%,保障了全省食用油供给安全。”贵州省农科院院长、研究员周维佳说,在高产油品种的支撑下,2021年我省食用油自给率提升至3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品种还推广到长江流域12个省(市),助推当地油菜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省农科院研究的高产油新品种已在长江流域累计推广10963万亩,商品籽累计增产76168万公斤,新增产油61342万公斤,累计增效158亿元。
近年来,全省科技工作者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从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解决行业的共性关键难题,增强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占据核心地位,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攻关“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制备出高容量、长循环、高安全性的三元前驱体。
“该项技术实现了对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驱动,而且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实现绿色低碳生产。”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技术人员说。
该技术人员表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热量循环再利用、水循环处理等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生产制造过程中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
目前,研发成果成功运用到铜仁大龙年产1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产业基地,并推广到中伟股份广西钦州、湖南宁乡产业基地。
截至2022年底,成果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22亿元,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6%,出货量、出口量双料全球第一,满足了锂电池行业发展的需求。
面向经济主战场,全省科技工作者将科技创新与促进贵州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潜心开发、示范应用、大力推广,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
服务民生需求 攻关核心技术
“小简,我正准备去找你们。你赶紧到我地里看看我家种的马铃薯,同样时间下种,用同一种方式管护,虽然隔了一条路,也不至于有这么大差距嘛。”
“顾阿姨,你等我一下,我马上就到你地里。”
小简即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简宜伟,顾阿姨则是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村民。
单从介绍来看,这两个人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有任何的接触机会。但位于村子里的科技小院却让这两个曾经相隔2000余公里的人在此相遇。
撒拉溪镇的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成立于2021年3月,小院经民盟中央协调,贵州省科协支持,成立后便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及贵州大学派驻研究生进驻。
自此,一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贵州大学的研究生驻扎于农业生产一线,同吃同住,共同劳动和研习。
“科技小院的初衷就是让管用、好用、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快速走进农户、走进乡村,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民盟中央派驻龙凤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杜武东说,不仅如此,他们在这里要真正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融入这片土地,让科研论文在土地里开花结果。
从科技服务入手,持续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普活动。2022年,刺梨科技小院所服务的刺梨产业产量提高了34.9%,品质提高了46.2%;联系农户所种植的马铃薯产量每户亩产平均提高1500斤以上;还搭建了1000平方米的跑山鸡养殖示范基地。
同时,培养了5户科技农民,累计将马铃薯种植技术规程传播给50户农户;参与和举办培训近20余次,受益人数超2500人。
正因如此,刺梨科技小院荣获了2022年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称号。
科技小院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变化也发生在关岭。
贵州关岭肉牛科技小院科技工作团队推广“酒糟饲牛”,累计服务15家中大型养殖场,通过采购发酵酒糟饲喂,节约养殖成本1000万元以上,还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6余篇,SCI论文20篇,申请专利8项。
“科技小院是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和‘三农’科技服务平台。”贵州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我省现有科技小院28家,它们紧盯产业发展需求,一批制约我省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得到解决,持续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释放科技红利 惠及千家万户
2019年12月30日,对平塘县槽渡河峡谷两岸的群众而言是一个特别又难忘的日子。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上的平塘特大桥在这天正式通车,连接起了牙舟镇与通州镇,两岸群众往来不再翻越蜿蜒山路和峡谷,通行的时间从原来的1小时缩短到3分钟。
一桥飞架高山峡谷,平塘特大桥改写当地群众出行需要跋山涉水的历史是贵州众多大桥故事中的一例,桥梁科技支撑了奇迹的发生,方便百姓走出大山。
而在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第七标段,262米高的主桥墩正以平均每天1.2米的速度奋力长高。
作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这座桥建成后将成为新的山区峡谷世界第一高桥,贵州又一张世界名片正在“制作”。
世界高桥看中国,中国高桥看贵州,世界前100座高桥有近一半在贵州。
其中,桥梁工程科技工作者在吊装、主缆、造型、结构、用材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填补了多项国内外建桥技术空白,支撑万桥飞架连接贵州千沟万壑,让城乡出行更加便捷。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科技工作者在医疗民生科技领域攻关同样取得显著成效。
——贵州省人民医院等单位研究团队研发的前列腺切除及术后创面修复创新理论及临床推广应用,手术效率相比传统手术提高了近4倍、并发症及死亡率也有效下降。
近年来,全省科技工作者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以科技为民作为创新的前进动力,释放科技红利,把惠民利民、改善民生作为创新的重要方向。
作为全省科技工作者的“娘家”。贵州省科协也通过组织动员110余家省级学会,围绕我省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地方开展产业规划、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专业技术服务等活动,让管用、好用、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快速走进农户、走进乡村。
省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省科协将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助力全省科技工作者加强民生创新研发,围绕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发力,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普惠民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曾帅邹林
编辑 段超木
二审 邹林
三审 曾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