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明明已经归还,但收费仍在继续;感觉没有进行什么操作,却莫名其妙被开通了会员;投诉到客服平台,结果却遭遇踢皮球……提及共享充电宝,很多人都有愤愤不平的情绪。甚至网友吐槽:“共享充电宝太可怕了:我用它的电,它吸我的血。”
网友的说法,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置于如今的现实语境下,却又不无道理。这样的事情,绝非个案,据黑猫大数据中心统计,黑猫投诉平台2022年“共享充电宝”相关投诉累计超5万条。
共享充电宝背后的乱象,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也存在极大的隐私风险和安全隐患。当然,消费者可以选择“用脚投票”,但面对这一乱象,各相关方也不能无动于衷。毕竟,一些乱象的背后,不只是做生意不诚信的问题,更有游走在违法边缘的嫌疑。
经营者或许觉得用各种套路来对待消费者,可以赚取更多的受益,但这样的做法,实为饮鸩止渴之举。充电宝并非“刚需”,一旦被“消费刺客”刺了几次,消费者便会长记性,随身携带充电宝。消费者则需要有防范意识,使用之前一定要详细阅读“服务条款”,明白收费规则、归还规则等,一旦被“刺客”刺了,要及时投诉举报、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消费者的努力,是来自个体的行动;经营者的诚意,是来自道德自律的作为。这些做法,在一定范围内肯定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绝非治本之策。治理共享充电宝的乱象,需监管部门积极作为。一方面,要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巡查以及普法宣传,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积极查处共享充电宝行业中的违法侵权行为,对相关行为保持零容忍的姿态,让其无藏身之所;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打击力度、处罚力度,提升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如此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
作者 龙敏飞
编辑 黄丽媛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