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侗家青年吴国邦,每天早上起来,拉草、配料、喂牛、清理牛粪、给牛舍消毒……。日复一日,一晃已是4年时间。

在他的同事看来,吴国邦现在的生活,与其以往相比恍如隔世。而在乡亲眼中,他真正“回乡”了。

大学毕业就在上海落脚,干着金融机构“白领”、拿着高薪的吴国邦,为何放弃世界大都市的优渥生活,不当“金领”“白领”,要回家乡黎平当“牛司令”?他近况如何?牛养得怎样?


【资料图】

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对吴国邦进行了采访——

早春2月,贵州黎平县六背山万亩草场渐渐披上绿装。

哞,哞……声声牛鸣打破大山的宁静。

“现在这个基地有能繁母牛40头,每头母牛每年会生1头小牛犊。精心喂养好每一头小牛犊,到年底算账,有望纯赚几十万元。”吴国邦告诉记者。

吴国邦在基地给牛投喂青贮草料

在吴国邦成长过程中,黎平小黄牛承载着太多记忆!

“以前家家户户都养牛,黄牛是农民耕田锄地的好帮手,牛崽更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大山走出去的吴国邦从小就对家乡小黄牛十分喜欢。

吴国邦勤奋好学,考上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亚汇金融集团工作。年薪高达30余万元,是令村里人羡慕的“都市白领”。

“大城市呆久了,总是特别想家!”吴国邦节假日返乡,总会爬上家乡的六背山,深情漫步在田野,远眺着群山。

吴国邦在初春的山间放牧

黎平县草地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场5万余亩,黎平本地小黄牛是贵州“地方标志”代表,曾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黎平牛”。良好生态环境与放养条件,使其肉质细嫩、鲜香,深受消费者青睐。

离家十余年,家乡是他在外始终的念想。然而,看着因产业未兴,家乡父老守着宝贵的“黎平牛”资源,却一直依旧过着手头紧巴巴的日子,吴国邦心里很不是滋味。

“辞职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增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望着六背山茫茫林地和草场,经过深思熟虑,吴国邦决定利用优势草场资源,发展“黎平小黄牛”养殖项目!

2019年,吴国邦辞掉了上海的高薪工作,回乡带头成立了黎平县孺子牛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创办了黎平真牛农业有限公司。

放弃一线大城市金融白领优渥的待遇,选择回到家乡养牛?吴国邦的选择出乎大多数人意料,自然也引来一些不解和质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无论处在什么岗位,都要保持一股劲、鼓足心中的激情,真正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一些亲友和乡亲的不理解,动摇不了吴国邦的决心。

为了养好黎平小黄牛,门外汉吴国邦吃了不少苦!

从牛棚搭建、饲料搭配到肉牛的日常管护、病害防治,他亲力亲为,费尽心血。

不懂养殖和防病,就买相关书籍废寝忘食学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就自己学打针、配药。几年下来,吴国邦熟练掌握了肉牛养殖的各项技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

吴国邦养牛采用的是圈养和放养相结合,不仅节约成本,更保证肉质。“我们一般早晚各喂一次草料,其余时间都是放养。每年3月份一过,在饲草资源比较丰盛的情况下,基本上都是直接放出去。”

吴国邦在检查圈舍

“我非常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能够做什么、将会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克服困难、一往无前。”吴国邦坚定地说。

扎实肯干的吴国邦,深深打动了父老乡亲。村民们由过去对吴国邦创业的质疑、议论变为点赞、自豪,纷纷加入到他的养牛合作社里来。

“瞄准粤港澳大湾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标准现代化的养牛产业,辐射带动老百姓致富增收。”谈及未来五年的规划,吴国邦目标清晰,定位准确!

从40头到300头,再到如今的年养殖500头牛!这个2019年刚踏入养牛行业的“新人”,已经成为村寨的致富带头人和行业“主心骨”。

截至2022年,吴国邦牛舍扩建至1200平方米,存栏增至360头,基地产值达700余万元。

尤为可喜的是,吴国邦就近解决了48名村民就业,直接惠及了近两百名农户增收。吴国邦说,黎平县作为对接融入大湾区的前沿阵地,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接下来,他将顺应形势,扩展视野,搭乘全县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东风”,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加入“黎平牛”养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今年省两会上,吴国邦结合自己发展小黄牛养殖的工作进行了发言。省委主要领导认真倾听后,点赞他“金领白领不当,当牛司令”,让他备受鼓舞!

吴国邦说:“下一步我将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好黄牛产业,将我所在的永从镇打造成养牛大镇。利用村级合作社,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致富,久久为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众望新闻客户端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