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5日)上午,一场热闹非凡的花会表演在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登场,演出队伍从村口走到村中心的大戏楼,绵延两百多米,为元宵佳节增添了欢乐喜庆的气氛。

上午10时,各档花会演出人员在村口集结,由“大筛”威武开路,随后各档花会依次登场。“小车会”演员根据鼓点和乐曲表演出不同动作,带入故事情节,滑稽的肢体动作令人捧腹;“高跷”踏起秧歌步,扭摆身姿,载歌载舞;“大鼓”边击边行,响彻云霄;“中幡”以惊险动作贯穿演出,最为精彩,引来观众叫好声不断……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均来围观,花会队伍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


【资料图】

据村史记载,墙子路花会起源于民国时期,村民为了敬神祈福而成立了“同意圣会”,其后数十年间几乎年年上演,很少间断,是当地百姓“闹元宵”不可或缺的一种民俗形式。花会直接产生于百姓的生产生活,是百姓对生活的艺术加工,代表着真情实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此深受百姓欢迎。这种群众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参与演出的基本都是村民,观赏者往往也是表演者。

时隔三年“重启”花会,村民们早满怀期待,过完春节,各档花会负责人就召集自己的队伍加紧操练。67岁的邓福金组织起大鼓表演,队伍里最大的老人已经70多岁,但每天都坚持排练4个小时以上。他说:“家里和地里的活可以暂时放放,但排练得抓紧,花会活动在我们周围十里八村,可是一件大事!”

村民用行动表达着对传统花会的热爱,这也是当地传承不息的文化密码。今年,10余名青少年参与了“高跷”表演,利用寒假不断练习表演技巧,为花会注入新鲜血液,他们稚气未脱的面庞和矫健的身姿,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花会队伍绕着墙子路主街,经由大戏楼、三堂庙,直至墙子路检查站结束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喝彩阵阵,欢声笑语,让群众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名词解释

大筛,鸣锣开道,锣声一响,代表着花会正式开始,个个会档开始表演。

中幡、舞幡,代表着百姓的祈福,预示着百姓一帆风顺,粮食丰收,国家太平。

音乐档,村民自发的乐器爱好者,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节日欢快的曲子,为节日增添氛围。

吵子,是以打击乐器铱、鼓、板等为主的形式,花样动作较灵活的乐器演奏。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增添节日气氛。

大鼓,击鼓时士气振奋,增添节日氛围。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高跷,踩高跷喜庆吉祥的象征!代表步步登高!四海升平!寓意老百姓事业节节高升!平安吉祥!

小车会,小车会中从服装道具,人物表情、音乐伴奏等情节中,最具有传统特色,从细腻的表情动作,微妙地刻画了剧中人的不同风格,真正体现了民俗文化韵律。

地秧歌,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娱乐活动,来源于生产劳动之中,节日里扭起来,表现了生活的愉悦心情。

二鞑子摔跤(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通讯员 钱蕾

摄影/赵雨晴

编辑/谭卫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