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梵净山》的播出,让梵净山再次与世人相遇,宛如生命之美的碰撞,直击观众的内心。

生生不息,生态文明薪火相传。梵净山的人类活动已有2000多年,但依然拥有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与其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生态文化、民族习俗不无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我们就能体会“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感受“品类之盛”的生机,这也是敬畏环境、敬畏生态、敬畏自然的必然要求。

世界自然遗产中蕴含着一个地域的生命基因,更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梵净山,这艘满载生命奇迹的“生态之舟”的航向该去往何处,人类与自然如何做到共生共赢?

把世界自然遗产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不仅是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谋划,也是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当前,梵净山正全力推进自然遗产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把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这张亮丽名片变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真正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固有的“根”与“魂”在保护与开发中获取赓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梵净山旁的寨沙侗寨,吴秋月和表演队队员的歌声与山间的虫鸣、河边的鸟叫融为一体,成为唱响梵山净水的生命弦歌;身处梵净花海中的快场村人,通过古法技艺的遵循传承,养蜂、种茶等保留着“取一半、留一半”的和谐之道……梵净山,这个遗落在贵州的生命之洲,这片多民族世代栖居的生态沃土,饱含着当地人的深情与期待,共同演绎生命的传奇。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之下,协调处理好后续开发利用与自然保护间的平衡,梵净山将继续绽放出全新光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尚宇杰

编辑 何涛 徐然

二审 陈玉祥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