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是二星级人才,一年来,我围绕评价指标,发挥赵雷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作用,积极带徒,培养了5个技师、1个高级技师,发表论文5篇,编写标准作业指导书2册,申请2项知识产权,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团队参加国防工会技能大赛,取得了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六名的好成绩……”
走进贵阳经开区2022年“十百千”(即培育十多个三星级技能人才,百余位二星级人才,千余位一星级人才)技能之星评选路演答辩现场,来自航天风华的赵雷正在陈述自己为问鼎“三星级技能人才(经开工匠)”而作出的努力。
(资料图)
经开区作为贵阳市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自2020年起聚焦产业发展需要,系统开展“十百千”技能之星三年培育行动,从评价、培育、激励上发力,促进技能人才大汇聚。目前,星级人才达1126人,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5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9000人。
优化评价指标 精准评定
“技能之星(经开工匠)评价指标目标量化,让技能工人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同时评选指标的多元化,有助于改进产业工人技能等级评价方式,弥补以往过度依赖学历、职称等评价技能人才的不足,有利于吸引和激励更多青年人投身到生产一线,不断壮大企业技能人才队伍。”贵州枫阳液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曹贵林说。
经开区聚焦技能人才评价比较单一的问题,召集行业专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组建专班,系统抓评价体系的制定。将指标量化20余项,其中6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包括资格(等级)证书、业绩和贡献、技能竞赛奖励、表彰荣誉、知识产权、路演答辩等方面,鼓励技能人才参加技能研修、课程研发、成果交流和技能评价等活动。在评审方面,采取“材料评审+路演答辩”的形式,强调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技能创新性及目标规划,有助于提高技能人才的自豪感、荣誉感。
目前,经开区评选认定“十百千”技能之星1126名,其中,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三星级人才17名,并授予“经开工匠”荣誉称号,在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二星级人才104名,企业承担重要技能工作且有重要贡献的一星级人才1005名。
搭建培育平台 靶向施培
在装备制造刀具技能研修现场,24名技师、高级技师在聚精会神开展研修培训活动,并把研修成果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在工作岗位上成功开展30多个刀具技能的“小改小革”,助力辖区企业提升切削加工、刀具设计与制造、刀具使用等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百余万。
为帮助技能人才成长,经开区推行“校企合作”,引导区内企业奇瑞万达和贵州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8家高校签订“精鹰计划”订单班培训协议,首期“精鹰计划”订单班有800名技校学生。
此外,经开区围绕企业发展所需、产业工人所求,通过开展技术创新论坛、技能研修、技师大讲堂等活动,邀请工匠进校园、进企业,为200余名技校学生、企业青年技能人才分享“工匠课堂”,邀请2名经开工匠、7名二星级人才,围绕技能人才培育,与20多家企业进行了经验交流和分享,组织3800余名企业职工参加企业自主评价;组建技能队伍建设专家团队进企业,指导企业申报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占全贵阳市的40%。
强化正向激励 营造氛围
“尊重技能、尊重人才,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非常感谢经开区管委的‘大手笔’,为我们技能工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奖励,这次,我也终于成为‘经开工匠’,得到奖金5万块钱,对我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来自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李贺站在2021年“十百千”技能之星颁奖典礼上激动地发言。
为切实增强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贵阳经开区按照三星级每人5万元、二星级每人2万元、一星级人才每人1千元的标准奖励星级技能人才。三年来,累计发放奖励资金393.5万元。
经开区不仅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还建立了一整套星级人才的激励机制,包括给予技能提升补贴,优先推荐参加各类评选、技能大赛等,并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住房安居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同时加强技能之星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拨付培训补贴50万元,鼓励200余名技能之星提升技能;推荐12名技能之星参加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7名在省级大赛中获奖;为70名技能人才办理人才绿卡,促进50名技能之星入驻人才公寓,解决了20余名高技能人才的子女入学难题,推荐3名“经开工匠”成为人大代表。此外,该区还通过搭建平台,展示、宣传技能大师,全力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激励更多青年人才学技能、当“工匠”。
通讯员 孙玉香 符爱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桂榕
编辑 方亚丽
二审 陈露
三审 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