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兴隆村的玉屏兴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张灿忙着组织复工复产,加工生产大米。

“我们的优质大米在过年期间供不应求,这两天一直在加紧生产。”张灿告诉记者,公司今年计划加工生产大米1000吨,需增聘5名工人。

张灿是土生土长的兴隆村人。学生时代,他的梦想是走出老家。如今,这个90后新农人不仅回到家乡,还从乡村“归雁”变身振兴“头雁”。


【资料图】

张灿(右)

为什么回乡?每每听到这个问题,张灿都笑着说:答案就在这片稻田里。

他和家人将家乡优质米生产基地扩大至4800亩,并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统一的机械化作业,秋收产量达到3000吨,年均带动农户增收200万元。

选准一个人,改变一个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支强大的“领头雁阵”,他们将与生俱来的桑梓情怀,“发酵”成振兴家乡、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责任使命。

在平塘县克度镇先进村,提起富农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江军海,乡亲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江军海

“他带领大家找到了一条致富路,我们都很感谢他!”村民江军红感激地说,江军海不仅为他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还帮他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百香果,一年收入近5万元。

目前,在江军海的带动下,先进村大力发展百香果产业,让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头雁领航群雁随,人才振兴产业兴。近年来,像张灿、江军海一样的致富能人不断涌现。他们扎根贵州乡土,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汇聚新动能。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增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人才储备,贵州开展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着力建设一支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队伍。联合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设的贵州“头雁”班,2022年培育了720名“头雁”。

“在华南农业大学培训中,我听了专家全方位、深入浅出的讲解,实地考察多个项目基地,深刻理解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赤水市御豚苑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袁利雄说。

同时,省农业农村厅还成立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实施全省“头雁”项目培育工作,专门梳理形成了系列激励政策,从金融信贷服务、激励保障、资金支持、产业扶持、跟踪服务5个方面为“头雁”成长提供全方位、立体式保障。

培育项目后期,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还组织引导“头雁”联农带农、兴农富农,通过直接带动、辐射联动、服务拉动等方式,支持“头雁”带领周边农民学技术、学管理、闯市场,整合优势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建立资源共用共享机制,提升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和抵抗风险水平,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从而推进乡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让乡亲们多挣钱,是余庆县凤香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毛承秀回乡的目标。10多年过去了,毛承秀带领余庆县松烟镇518户村民种植茶叶3万余亩,每年茶青采摘临时用工及基地管护用工达6万人次。

“我的目标就是让村子更美,村民更富。”在浙江大学学习后,毛承秀收获颇丰,准备从科学管理、优化产品、产业融合三方面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头雁”注入人才“活水”,乡村生机勃勃,田野充满希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编辑 邓钺洁 徐然

二审 陈玉祥 金忠秀 吴一凡

三审 刘莹 田旻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