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如同一个缩影,见证贵州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的努力,也诠释着生物多样性之于人类的意义。

2月2日,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梵净山》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播出。视频制作精美、口碑爆棚,观众和网友直呼“绝美”, “引人入胜”,瞬间产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冲动。


(相关资料图)

在纪录片里,“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在树枝间攀缘,喜欢热闹的白颈长尾雉呼朋引伴,世界独有的梵净山冷杉在烂茶顶随风摆动,红腹角雉悠然地散着步,“植物大熊猫”珙桐热烈绽放……一幕幕万物和谐共生的图景竞相上演。

梵净山,向来是生态资源的优等生。7000多种生物携手四季更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遗产地、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梵净山的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梵净山,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首当其冲,需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只有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经济财富。

守护梵净山,还需要坚持最朴素的生态智慧。对于生态资源的利用,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资源,就只能是间接利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梵净山的生态智慧“养在深闺”,也少有人破坏,反倒为绿色发展预备了高水平的“硬件”,这个“硬件”尤其适于生态旅游。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守护梵净山,你我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要制定最严保护措施,也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凡是对生态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

当前,梵净山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去年新国发2号文件、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今年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均要求大力推进梵净山国家公园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守好梵净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梵净山的生态,不仅仅属于贵州,它更是全中国、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相信贵州一定能开发好、保护好这个来之不易的世界大公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谢巍娥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何涛

三审 田旻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