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步入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平乡高丰农业羊肚菌基地,黑色的种植大棚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走进棚内,摄像头和传感器随处可见,却鲜见工人劳作。经询问方知,这里许多工作已移到“云上”。

“通过智慧农业管护系统,工人用手机便能掌握大棚内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系统经过数据分析给出养护建议后,工人才进棚开展相应工作。”基地负责人蔡芹说:“有大数据真好,减少人力成本,还能增产增收。”

这是大数据在贵州“进村入户”的场景。

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探索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如今,在贵州的广袤田畴间,大数据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生产实现加速度,产品销售进入快车道,农村发展装上了“智慧眼”,乡村振兴有了“智慧心”,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新画卷徐徐铺展。

“云”上产销产业旺

贵阳市息烽县九庄镇鸡场村,张进昌的两间鸡舍掩映在青山之间。看似不起眼,实则暗藏“玄机”。

清晨,张进昌起床后第一件事,是用手机打开“养鸡云”,查看鸡舍里的一万多只鸡是否健康。

“鸡舍里装了好多摄像头和传感器,如果氨气浓度、温度、湿度不正常,系统都会发出警报。”张进昌说。

早上8点,张进昌准时到投料间喂鸡,拌好饲料倒入自动投料机内,启动开关“一键”投料。一万多只鸡,全部喂完不到半小时。

“有了大数据,一个人就可以管护一万多只鸡,我家每年出栏3万羽,能挣近10万元呢,都是我一个人张罗。”

喂完鸡,张进昌便上坡帮助妻子干农活。他说:“不用担心,有什么问题手机会提示的。”

在息烽县,通过招商引资搭建“数字化肉鸡养殖云”项目,已带动600户村民脱贫致富。

云上养,云上种,云上卖。大数据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利器”。

“您的订单成团了!”

当张进昌这样的养殖户受益于大数据“解放双手”时,息烽县永靖镇立碑村的龙瑞却因为手机不断响起订单提示,格外忙碌。

“每年我都有30万斤酸菜销往省外。”龙瑞自豪地说。

龙瑞所在的立碑村,电商从业人员多达150余人,他们将本地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网络零售额达4200多万元。

这是息烽县推动“大数据+农业”的生动案例。

国家推进数字乡村试点以来,贵州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集成应用,确保又好又快地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数字治理更宜居

时值初夏,“乌江源百里画廊”迎来最美季节。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游客欣赏秀丽风光之余,也被其 “黑科技”所吸引。

“游客朋友们,请不要翻越护栏!”

如果游客不讲文明,往往会收到来自“云喇叭”的警告,原来在他们的不文明行为发生之时,工作人员会通过“5G+数字乡村统一信息平台”获取信息。

据了解,化屋村的“5G+数字乡村统一信息平台”,由数字服务、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八个板块构成,为村民们提供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助力旅游发展。

“有了信息平台,村里的管理更加高效、便捷。通过摄像头与喇叭的结合,有效制止违法、违规事件发生,对建设文明乡村起到重大作用。”化屋村相关负责人说。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贵州许多群众从大山搬进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也让搬迁群众“安居”又“安心”。

黔南州贵定县金南街道福来社区依托“智慧社区”APP服务平台,建立的社区、企业、居民三方联动治理体系,让传统社区变得更“智慧”。

“我们出门不用担心没带钥匙,有访客直接通过手机APP打开门,很方便。”福来社区居民林贵金说。

数据“跑路”提“三感”

“在网上申请补办社保卡,工作人员审批通过后,就能邮寄到家,太方便了!”近日,贵阳市白云区艳山红镇高山村村民刘女士补办社保卡后高兴地说。

近年来,白云区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一云一网一平台”,实现营业执照、驾驶证、社保卡等多类电子证照一键调用,梳理“政务服务类事项”1500余项进驻“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极大地便利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

贵州工业云平台

农村医疗、教育等资源落后,距离政务服务大厅远。如何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提升群众“三感”?

贵州的选择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黔东南州,为有效缓解山区群众“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搭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开展远程门诊、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

“通过远程医疗服务,乡亲们在乡镇卫生院就能获得县级以上专家提供的远程诊断和远程综合会诊服务。”锦屏县平略镇中心卫生院负责人说。

贵州联通5G应用创新联合实验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贾智 摄

此外,黔东南还通过“阳光校园、智慧教育”项目,打通州、县、校三个层级,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间教育资源不均衡差距。

如今的贵州,通过大数据加持,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三感”持续提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思宇

编辑 龙飘

二审 刘思博

三审 田旻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