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是茶叶大县,过去茶园的嫩叶摘完后,一些老叶就会弃之不用,还要请人来整理处置,现在这些过去不用的‘废叶’,经过加工成适销对路的红茶后,出口国外,去年公司因此创汇1800多万美元。”4月21日,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大灿告诉记者,他们是一家专门从事红茶出口的企业,颗粒红茶是该公司的一个主打产品,它的原材料就是原来茶农需要请人处理的“废叶”,目前,他们已经开发了7种口感的红茶。
“我们是2018年才组建的公司,由湄潭县核桃坝村46户茶农共同出资500万元组建。”黄大灿说,核桃坝村是传统产茶村,不少农户都在制茶,多采取一家一户的作坊式进行生产。
“当时茶叶销售也不景气,大家就想‘两条腿’走路,既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客户,也要拓展国外市场。”黄大灿说,村里面的茶农在商量时,纷纷表示愿意出资参与。
“村里的农户几乎都是吃‘茶饭’,只有一门心思把茶叶种好卖好才是唯一的出路,能拓展茶叶销路,肯定都支持。”村民刘明权表态说,传统的茶要干,出口的也要干,两条腿走路才更稳,他家就出资30万元入股。村民冉正江的表态很干脆:干,大家说干得就干,我家出五万元。
公司厂房占地有200多亩,指着一排标准化的厂房,黄大灿介绍:“公司在2018年5月建厂房,当年10月生产,实现出口50吨茶叶到巴基斯坦,2019年得到县茶叶专班支持,出口产值就达到1000多万美元。2000年公司和贵州大学合作,开发颗粒红茶,当年出口产值又得到提升,出口到了俄罗斯、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
“公司的生产线,设备价值200多万元,一天多的时候能处理几万吨茶青,这是过去靠人工无法做到的事情。”黄大灿说,公司的产能可以达到年产1000多吨,公司组建后的生产线,从原材料进来到制成成品茶,时间缩短到2个多小时,既增加了效率,又节约了人工成本。
“过去每亩茶,‘废叶’处理还要花几百元请人整理,现在每亩还能增加收入1000元出头。”核桃坝村茶农任云松种了十来亩茶,仅这一项,收入每年能增加一万多元。“整个湄潭县茶园的‘废叶’,需要我们这样的公司五家以上才能‘吃’完。”黄大灿说,就湄潭县的茶园“变废为宝”尚有空间。
“抱团发展组建公司后,我们的茶叶漂洋出海给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但交易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资金少、底子薄、人才缺、设备不先进等问题,竞争力和省外一些产茶大县比还是不强。”黄大灿很希望有上级部门牵头,组建更大的公司,增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融入国际大循环,让茶叶“出海”更顺畅,创汇更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昌旭
编辑 彭杨
二审 杨静
三审 李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