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命题。天人关系是哲学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基本问题。关键在于对“天”的理解。在人类智慧尚未开化的原始社会,中国先民把“天”视为具有意志的神灵,原始巫术的基本含义是沟通天人。伏羲在《易经》年发明了八卦,意图是“把神灵的美德和万物的感情联系起来”。“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的。到了东周,巫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淡化。此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从“天”转移到了人身上,“天”的神化色彩开始淡化,逐渐转向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意义。孟子把“天”作为道德的本源,认为人的心灵受天的影响,可以用全部的智力努力与天地沟通。“仁、信、善、不知疲倦,此天赐爵位也”,孟子在这里用天赐爵位来表达人的崇高道德。“君子所为有所改,所存为神,与天地上下流”,这是君子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在庄子看来,“天”是指自然的意思,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天人相分是人类文化造成的。因此,庄子主张“弃圣弃智”,回归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西汉的董仲舒第一个明确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在《春秋繁露》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此后,“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