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据悉,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7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1个组织。

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64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61项,占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3%,稳居全国首位。此外,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共有35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23位来自北京。

“80后”科学家脱颖而出

北京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基础研究持续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度,北京15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基础数学理论、人工智能算力与算法、蛋白质科学、半导体材料、低维碳纳米材料等诸多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为构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先发优势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80后”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奖,展现了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活力。北京大学刘若川教授主持完成的“p进霍奇理论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p进霍奇理论是当前算术几何和代数数论研究的一个核心分支,项目在其基础理论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解决了一些多年悬而未决的猜想。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云霁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新范式”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开创了深度学习处理器研究方向,成为当前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最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形成的新范式已被业界广泛采用。

中关村科学城持续领跑

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单位主持完成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达40余项,在重大科学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精尖产业培育等方面全面发力,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辐射发展等创新环节有机衔接,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小龙主持完成的“基于结构基元的新电磁材料和新效应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解决了从结构基元出发、高效探索新材料和新效应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在发现重要高温超导体、新途径诱导磁性、非常规结构和新效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文,北京大学教授马思伟等人完成的“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发明了超高清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突破了传统视频编码和计算框架,形成了完全自主的编解码技术体系,构建了“技术标准-芯片终端-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了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

面向未来,高文表示,这一技术应用前景广泛。以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为支撑的超高清视频与5G技术结合,将引发智慧医疗、智能交通、航天探测、精密仪器制造等产业变革。

数字经济新业态全面提速

2020年度获奖成果中,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同产业深度融合,新基建加速落地,新模式加速涌现,新业态加速成长,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王海峰主持完成的“知识增强的跨模态语义理解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构建了大规模知识图谱,通过知识关联跨模态信息,运用语言描述不同模态信息的语义,让机器实现图像和语言、语音和语言的一体化理解,为联通、东航、广东电网、央视网等6.5万家企业提供跨模态理解能力,拓展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德沛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系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研制了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系统,建成了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和工业仿真等领域应用平台,为1000余项科研项目研发提供支撑,极大促进了高性能计算普惠化;清华大学唐杰教授主持完成的“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研制了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系统AMiner,服务于全球220个国家和1000余万用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