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心中,曲周是个“神奇”的地方。
50年前,这里盐碱成灾,几位农大年轻人背着铺盖卷,从北京来到这里,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土治碱;此后,曲周经验被推广至整个黄淮海地区,开启了轰动全国的黄淮海科技攻关,扭转了南粮北调的历史。
15年前,在完成改土治碱和综合治理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之后,农大师生带着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决心,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致力于让农业科技跨越围墙,送到田间去、送到农民身边去。
(相关资料图)
如今,1000余个科技小院在全国各地兴起并蓬勃发展,多所农业院校将科技小院作为重要育人载体,让学生在这里解民忧、治学问,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主动来到离农民、农村最近的地方,挥洒青春,甘之如饴……
而且,曲周以小农户经营为主的特点在全国农业地区具有典型性,其在“改土治碱—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多个阶段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探索经验,农大在曲周的实践探索,在当下依然承载着重要的典型与示范意义。
是什么铸就了“神奇”?
有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部署,有几代农大人将国家需要作为毕生使命的矢志追求,有农业院校以强农兴农为立校之本,培养更多高素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不懈探索,有农大青年主动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自找苦吃”的实干奉献……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曲周科技小院的故事启示我们:对于科学实践而言,广袤大地才是最好的课堂;学问只有走出书斋,始终聚焦生产实际问题,才能散发科技之美;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只有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才能主动将广阔田野作为授业课堂,促进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一颗种子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但千千万万颗种子就有可能成就良田。一座科技小院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千百座科技小院就可能探索更多的科研创想,解决更多农业实际问题,书写更多科学报国的生动篇章。
小院落书写大文章。曲周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过去创造了多个奇迹,更在于未来创造更多方面奇迹的可能,关于乡村振兴、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一代代青年的奋斗成长……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