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胡同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承载着普通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也沉淀着岁月的痕迹。近年来,北京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创新改造方式。经过“绣花针”式的修缮保护,北京的老胡同在传统与现代中融合共存,也唤醒了浓浓的怀旧之情。

这个古朴干净的小院,就是雨儿胡同30号院,这个“公房院”在2015年腾退后,居民投票写上了八个大字“和合共生,各美其美”,现在这里有了新的名字“雨儿人家”。

红门灰墙、影壁过道、落地青砖、雅致窗棂,古韵悠然。居民聚会用的“槐香客厅”,议事协商、调解邻里矛盾用的“议商暖阁”等五个功能区,在“共生院”里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党务工作者何悦说:“社区治理不光局限于这个小院,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协商议事厅里通过传递的方式可以商量解决,因为咱们的点子想法来源于咱们居民自己,尊重留住居民的意见,大家在感情上是维系住的,所以这个前提下都可以相互理解和包容。”

“翻天覆地,现在有的邻居爱种花草,在夏天树长得很茂盛,花草很好。”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李大爷,在修缮整治项目过程中,见证了这里的改变。李大爷说:“大家集思广益,充分通过居民讨论合适还是不合适,气氛和谐,留住居民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综合办三级主任科员卢涌说:“坚持保护和发展结合,风貌和民生并重,疏解与提升同步这样一个思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和微修复。我们现有腾退空间,用来补足留住居民的民生短板,补足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引入一些文化新业态新的居民入驻,实现腾笼换鸟,老城活力升级。在工作当中全方面听取群众意见,使得咱们街区生态越来越好,居民在咱们社区当中有了主人翁的地位。”

胡同的修复一直在进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摸索也始终在进步。东四片区三条到八条历史文化街区有700年的历史,在更新改造中,东四胡同博物馆保留了原77号院的传统规制,还原了传统四合院及垂花门、硬山顶合瓦、清水脊屋面、门廊彩绘、墀头砖雕等古建筑元素,而四合院内部设计大尺度地融合现代艺术。

东四胡同博物馆馆长蔚瑾介绍:“东四胡同博物馆最初是作为东四的文化交流中心来打造的,开始我们就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用传统工艺打造,大家来了以后可以看到,博物馆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三进式院落,来到这里能够看到我们的北京文化、胡同文化。也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到我们博物馆,能够把我们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人们在灰瓦青砖的胡同里流连,可以亲手触摸着老北京的肌理。经过“绣花针”式的修缮保护,胡同里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近年来,北京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创新改造方式。2017年,北京市明确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2022年底,全市已完成3286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

来源:BRTV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