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汪丹

春回大地,又到候鸟北归时。有的鸟儿飞到北京便寻个绿意渐浓的地方落了脚,有的鸟儿短暂休整后,继续展翅高飞。鸟类迁徙是世界上最壮观的自然景象之一,它们成群结队长途迁徙数千甚至上万公里,在人类的镜头中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百鸟图”。


(相关资料图)

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主要有3条经过中国,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湿地建设,加大对候鸟迁徙通道的保护力度,卓有成效。就在前不久,北京的湿地系统迎来了大批绿头鸭和天鹅,规模远胜往年。今天我们邀请中国天气网的科普作者杜冰冰来聊聊我国春季北归候鸟的迁徙规律,以及在此过程中怎样科学观鸟、守护候鸟的话题。

(制图:中国天气网张莉)

3月至5月,我国春季候鸟完成迁徙

目前,全球已知的候鸟迁徙路线共有9条,其中经过中国境内的主要有3条:“东非—西亚迁徙线”的候鸟从蒙古国进入我国新疆,跨越青藏高原后进入印度半岛,飞跃印度洋,最后在非洲落脚;“中亚迁徙线”的候鸟从西伯利亚进入我国,最后落脚印度半岛繁衍生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从美国阿拉斯加到达澳大利亚西太平洋群岛,繁衍后再北上,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省份。

世界上已知鸟类有9000多种,中国是鸟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鸟类1400余种,其中,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800多种。候鸟的迁徙通常为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南向北,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秋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北向南,由繁殖地区飞向越冬地区。对于北方这一地区来说,这类候鸟是夏候鸟,而对于南方这一地区而言,这类候鸟是冬候鸟。例如大天鹅,在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被视为夏候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则被视为冬候鸟。

国内的候鸟也有3条迁徙路线:西部迁徙路线的候鸟,秋季从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和宁夏向南迁飞至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贵高原越冬,新疆地区的湿地水鸟也会加入其中;中部迁徙路线上,在内蒙古东部和中部草原、华北西部以及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秋季开始进入四川盆地,或是继续向华中及更南的地区越冬;东北、华北东部繁殖的候鸟通常处于东部迁徙路线,每年春秋两季通过我国东部及其沿海地区进行南北方向迁徙。

通常,我国春季北归候鸟在3月至5月完成迁徙,5月以后,大量鸟类就开始进入繁殖期。具体来说,以东方白鹳、丹顶鹤、大天鹅等为代表的鹳鹤类,春季北迁时间为2月中旬至3月底;苍鹭、大白鹭、黄嘴白鹭等鹭类,春季北迁时间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红脚隼、凤头蜂鹰、蛇雕等猛禽类和喜爱集群生活的大雁、豆雁、绿头鸭等雁鸭类,春季北迁时间在3月中旬至5月底;流苏鹬、彩鹬、斑胸滨鹬等鸻鹬类,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长的鸟类,春季北迁时间为3月底至5月底。

不过,受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候鸟的迁徙时间、迁徙路线可能会有调整。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李靓介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植物花开得更早,雪融化得更快,鸟类迁徙模式也会随之调整。从迁徙的时间维度来看,气候变暖导致很多鸟类的春季迁徙期提前。一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与二十年前相比,春天迁徙的候鸟通过某些站点的时间提前了,这可能是由气温上升引起的。人们发现,由于气温上升带来的气候变化,欧洲和加拿大的候鸟迁徙时间已经明显提前。

此外,倒春寒对候鸟迁徙也有一定影响。如果气温持续升高,候鸟(如家燕、布谷鸟等)根据对气候的感知,纷纷开始迁徙,而后气温骤然下降,早来的春鸟就可能因降温“缺衣少食”,甚至死在早春时节。

“南来北往”是为了适应环境获取食物

迁徙是一种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在动物界中很常见。昆虫有“迁飞”,鱼类有“洄游”,而鸟类的迁徙跨越距离最长,所面对的气候、地理条件也最为复杂。

鸟类根据迁徙行为可分为候鸟和留鸟两种类型。候鸟随季节不同进行周期性迁徙,每年春秋两季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避寒地,而留鸟往往一整年都生活在同一个地区,如麻雀在各地都属于留鸟。

不过,候鸟与留鸟也不一定泾渭分明。同一种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在不同地区甚至是相同地区出现不同的居留类型,这与当地气候、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息息相关。例如丹顶鹤,曾经是南来北往迁徙途中经过江苏盐城的候鸟,由于当地生态环境良好,且有稳定的食物来源,部分丹顶鹤已经放弃迁徙的本能,成为当地留鸟。

为何候鸟每年都要不辞辛苦地长途迁徙呢?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环境。候鸟往往是从资源匮乏或减少的地区迁徙至资源丰富或增加的地区,食物和筑巢地就是它们如此执着的主要动力。此外,能躲避风雨、天敌以及有适宜的气候环境,也是鸟类生存繁殖不可或缺的条件。

例如,我国温带地区夏季昼长夜短,方便觅食和哺育幼雏,同时昆虫量多、天敌较少,还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作为筑巢地,因此,候鸟选择在春季迁徙至北方,寻找繁殖地。当秋冬季节临近时,北方的昆虫等食物减少、天气逐渐寒冷,而热带地区冬季气候温和、食物资源丰富,候鸟就再次启程,飞往南方越冬避寒。

鸟类的导航能力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在跨越数个经纬度的移动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据报道,2007年9月,一只代号为“E7”的斑尾塍鹬用了8.2天,在太平洋上空连续飞行了约11600千米,创造了鸟类不间断飞行的最长确切纪录。但鸟类迁徙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大型活动,非常考验鸟类的体能。比如,雨燕每年需要从亚欧大陆迁徙至非洲越冬,除了繁育后代那两个月,其他时间几乎都在飞行,一些雨燕由于体能不足在途中夭折。因而,无论哪一种候鸟,迁徙途中的头等大事都是填饱肚子。

候鸟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一方面,候鸟长途迁徙需要补充能量又不能为此停留太久,因为尽快到达目的地就意味着更加安全,那么,像湿地这样食物资源异常充足的地方就是最佳停留地和补给站。另一方面,鸟类也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更是最好的“环评师”,它们的栖息是检验水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比如,鹭类候鸟就主要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

湿地具有非常可观的生态效益,是濒危鸟类、迁徙候鸟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近些年,为了保护好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我国加大了湿地的建设和保护力度。据国家林草局统计,目前中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占全球湿地面积的4%,位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截至今年初,我国的国际重要湿地已达到82处,此外,还有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国家湿地公园903处,以及2200余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几乎涵盖了候鸟迁飞通道上所有的关键节点。

得益于此,很多珍稀候鸟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据统计,“鸟界国宝”东方白鹳从20世纪90年代的3000只增加到现在的近1万只,黑脸琵鹭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只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只。

以北京为例,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目前北京地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且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内,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转驿站”,也是华北平原北部最重要的候鸟停歇地和繁殖地,每年3月至4月,都有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中转、栖息。为保护候鸟,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延庆区自然保护管理处2020年开始在野鸭湖湿地内试验种植玉米、大豆等专门供鸟类等动物取食的农作物,同时减少人工干预,最大程度保留农田的自然状态。这片农作物田成为专为候鸟打造的“食源地”。此后,每年在此逗留、觅食的候鸟数量和种类都有增加,尤其是迁徙高峰时,单日监测各种鸟类数量达上万只。今年2月底,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食源地”首次迎来了大批春季北归候鸟绿头鸭,而往年监测到的候鸟大多是灰鹤、豆雁。

官厅水库是北京另一个重要的过境候鸟监测区,迁徙季每天有万余只候鸟降落,以雁鸭类为主,如大天鹅、小天鹅、翘鼻麻鸭、赤麻鸭、豆雁等。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过境的大天鹅、小天鹅数量明显增多。据监测统计,往年一个迁徙季,过境天鹅的总数量在550只到600只,但今年仅3月17日一天,就监测到420多只。

总体来看,近些年随着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北京地区候鸟的数量和种类在逐渐增加。目前,已陆续监测到苍鹭、豆雁、绿头鸭等常见候鸟,也不乏大天鹅、小天鹅、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震旦鸦雀、黑鹳等“稀客”。

科学观鸟也是一种“保护”

每年春季,成群的候鸟从越冬地出发,重返北方家园,包括北京、河北北戴河、山东东营等在内的13个观鸟胜地也陆续进入北归候鸟观赏期。中国天气网推出的“2023春季北归候鸟观赏地图”显示,北京最佳候鸟观赏期是3月至4月,在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可以观赏到苍鹭、绿头鸭、豆雁;河北秦皇岛候鸟最佳观赏期是3月中旬至5月下旬,在北戴河森林湿地可观赏到东方白鹳、绿头鸭、灰鹤等;新疆巴音布鲁克候鸟最佳观赏期是5月至6月,在天鹅湖景区可观赏到不远万里从印度和非洲南部飞来栖息繁衍的天鹅。

在永定河长阳段河边觅食的黑鹳、白鹭、银鸥等。(张永顺 摄)

在官厅水库翩翩起舞的天鹅。(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供图)

延庆白河堡水库峭壁边上筑巢的苍鹭。(王萌 张顺延 摄)

在迁徙途中落户丰台王佐镇的赤麻鸭。(原梓峰 摄)

春季观鸟是一项有趣的户外活动,但鸟类易受惊扰,我们该如何科学观鸟呢?

首先,鸟类离人距离较远,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观鸟必备的便是望远镜,一般普通望远镜就能基本满足观鸟的需求。其次,鸟类喜爱在晴朗无风的好天气觅食、活动,所以观鸟需选好天气,抓住黄金时间。通常鸟类在日出后两小时、日落前两小时最为活跃。秋冬季节及海拔较高的山区,鸟类活动时间会有所推迟。

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进行观察了。如果是初次观鸟的新手,可以选择定点观察法,即相对固定待在某个地点观察周围的鸟类。比如,在河流、湖泊附近,以草木为掩体,观察前来饮水、觅食的鸟类。如果是有经验的观鸟者,可以行进观察,沿着河边、草地、农田、海湾等缓慢前行。观鸟最好顺光而行,早上从东向西、傍晚由西向东。

需要注意的是,拍摄鸟类时不要使用闪光灯,更不要使用无人机。无人机近距离追逐拍摄鸟类,会惊扰鸟类,甚至可能使孵化期的鸟弃巢弃雏。即使是相对较远的距离,无人机发出的噪音和空中运行也会对鸟群迁徙造成影响。

常言道“莫打三春鸟”,眼下正值候鸟迁徙高峰期,希望大家不乱捕滥猎,观鸟时不过分打扰,同时抵制“诱拍”和干扰候鸟迁徙的行为,为候鸟迁徙保驾护航。

延伸阅读:

鸟类靠什么导航众说纷纭

鸟类在迁徙过程中的定向导航机制被认为是整个鸟类学中最复杂的一个问题。目前,学界已有的定向假说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陆地标志说和天体导航说为主的视觉定向假说,另一类是包括地磁定向说在内的非视觉定向假说。

陆地标志说认为,鸟类依靠迁徙途经的地形和景观如山脉、海岸、河流、森林和荒漠等为标记,以其特别发达的“视觉分析器”,视地形的凹凸特征来选择飞行方向,完成定向迁徙。

天体导航说是由科学家在圆形笼内对欧洲苇莺进行实验得出的。科学家发现,欧洲苇莺、白喉雀等鸟类能根据夜空中星宿的位置定向。还有些候鸟则是白天以太阳、夜晚以星宿位置来导航的。

地磁定向说认为,鸟类通过感知地理北极与磁北极偏角来确定经度,也就是说,在南来北往飞越数千公里的迁徙过程中,候鸟依靠地球的磁场来定位。但有些鸟种是东西向迁徙的,显然无法靠地球磁场定位。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鸟类到底靠什么导航才不会迷路仍然没有确切的科学解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