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委员报到后,市政协委员、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苏宏在驻地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一方面在于政策制定相关部门,应该研究得更细致更透彻,拿出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践者能够更直接地做出尝试,积极探索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70万亿的蓝海
所谓绿色金融指的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1月13日瑞银预测,至2031年中国绿色金融的规模将达到70万亿元,这一数据在当下仅有16万亿元,占整个金融系统约8%。
近年来,各地均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顶层设计,以北京市为例,先后出台了《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
“作为投资的支撑,除了优化营商环境、有配套的产业支持政策,金融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在推动绿色金融方面,每一个省市都在探讨都在布局,在北京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金融是其中很宽很广阔的领域。”苏宏直言。
存在诸多挑战
虽然首都绿色金融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但也面临着政策体系不完善、产品单一、数据基础薄弱等诸多挑战。“当前绿色金融监管协调制度运行还有待完善,绿色贷款统计口径存在差异,绿色金融决策过程缺乏跨机构、跨领域的绿色专家统筹指导等问题。”
在产品方面,苏宏也提出,当前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尚未形成,缺少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和其他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绿色金融产品覆盖领域与受众主体较为单一,通常以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为主,融资方案重复。
增加种类、
提升流动性是关键
谈及北京市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苏宏表示,北京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特别是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建设,都给了绿色金融发展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苏宏建议,要加强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政策协调性。成立跨部门跨领域涵盖金融机构代表以及生态环境方面专家的绿色金融高级别专家领导小组,完善跨部门的政策协调机制,统一协调意见建议,优化政策设计。同时要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机制对金融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贷款,加强绿色贷款环境信息披露,探索绿色贷款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创新,丰富绿色债券应用场景,加大具有减排效应的绿色贷款规模。并逐步扩大碳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稳步提升碳价,探索将碳市场纳入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监管。
对于如何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展,苏宏建议,要拓展金融产品种类与覆盖面,围绕“减污”“降碳”“增绿”“防灾”四个方面创新产品,提高国内绿色金融产品流动性。加快推出创新主题,例如生物多样性金融,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转型金融,以支持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减污降碳,支持碳金融产品多元化发展。
谈及具体的实践,苏宏表示,一方面在于政策制定相关部门,应该研究得更细致更透彻,拿出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践者能够更直接地做出尝试,积极探索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要把握住现在整个北京发展的趋势和大的商机,包括搭建北京经济发展新格局、‘五子联动’等,绿色金融作为大发展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能够协同起来、共享起来。”苏宏如此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