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下旬,随着新冠疫情高峰的到来,医用氧气需求量连连攀升,北京市气体生产企业开足马力,医疗机构紧急改造管线,确保医院不断氧、液氧压力不降低。

为急诊铺设一条氧气新管线


【资料图】

“那几天,我们这个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明显增加,每天大概二三百人次。”北京中医医院总务处处长关京浩介绍。被留院治疗的大多是老年人,41台有创呼吸机,75台无创呼吸机,32台经鼻高流量呼吸机全部上岗,一天的用氧量达到7.5至8.5吨,比平时增加了六七倍。

2022年12月26日,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的石学峰进驻北京中医医院。他发现,医院的输氧管道已经老旧,需要紧急改造。

石学峰连夜调度,市领导亲自指定了施工单位。2023年1月1日一大早,工人开始了紧张的施工。24小时不眠不休,1月2日,工程完工;再完成保压实验后,1月3日,新的管线投入使用,一根新铺设的200多米管线专门为急诊、ICU、CCU供氧。从1月3日至今,再也没有出现医用气体压力低、不够用的情况。

与石学峰肩负着同样任务的还有一大群人。市市场监管局、市药监局组织408名干部进驻全市566家医疗机构,迅速掌握实际需氧情况,点对点提供服务保障。

社区灌氧一个“枕头”7块钱

在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岁的王奶奶正躺在椅子上输液,一根输氧管从口罩缝隙里插进去,椅子上方的绿色小瓶子正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王奶奶有胆囊炎,还有心梗和脑梗的毛病,输液时如果感觉不太舒服,就会吸上一会儿氧气。“我家里有制氧机,不用在这买氧气,我的邻居家就上这儿来灌氧气,每次灌一个‘蓝枕头’回去。”

王奶奶说的“蓝枕头”就是医用氧气袋。“每次灌满了大概能用两三个小时。”药剂科主任赵文武说着拧开开关,氧气源源不断地从蓝色氧气罐灌装到“枕头”里面。“7块钱一个‘枕头’,还可以走医保,这个价格老百姓都能接受。”赵文武说,前些天“蓝枕头”每天能灌出十多袋,最近下降到三四袋,“这是好事,说明有需求的人少了。”

据悉,市卫健委向9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调配了约2000台的制氧机,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氧疗服务全覆盖,保障社区居民就近接受氧疗服务。

唐山生产基地的氧气送来了

在顺义区李桥镇的北京首钢气体有限公司,矗立着一个巨大的液氧罐,容积2000立方米。北京市40%的氧气供应来源于此。

夜色中,几辆液体槽车停到氧气罐旁边,工人从车后拉出一根长长的管线,接到医用氧专用充装口上。一车装满了是25吨,足够一家大医院一两天的用量。几辆液体槽车满载着氧气,送往安贞医院、首钢医院、京都儿童医院,以及北京北氧联合气体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医用气体有限公司两家重要的气体分装企业。

去年12月以来,公司全力以赴,24小时运行,把产能提高到每天133吨到140吨,但仍需调用之前的库存。总经理马银川要求,公司暂停工业氧气生产、销售任务,全员投入到医用氧气的生产当中。幸运的是,公司在唐山还有一个生产基地,具备生产能力。特事特办!24小时驻场的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紧急协调,协助迅速办理好相关生产手续。唐山的生产基地开足马力,七八辆液体槽车每天往来京唐,为北京送来液氧。库存“大罐子”重新得到补给,液位开始慢慢回升。

正如这些医院、企业所感受的那样,“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1月7日起,北京市医用氧气需求缺口归零。1月8日“乙类乙管”施行当日,本市医用氧供应能力达到峰值,液氧日供应由180吨增至1000吨,瓶氧日供应由2200瓶增至5800瓶。(代丽丽)

(千龙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