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战,毫不犹豫!
组队,当机立断!
出征,争分夺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昌平区疾控中心应急小分队,3人一组,共10余组,轮流执行流行病学调查、疫点终末消毒,排查密切接触者,紧盯疫情动态,及时作出分析研判,对防控措施的落实和调整做出专业判断等任务,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时、精准、科学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本轮疫情以来,应急小分队共计出动1000余组,出动3000余人次,环境核酸采集60000余点位,环境消杀140000余平方米。
他们化身“病毒侦探”
绘制出完整的人员接触网
“您几点几分到过哪里?同行的都有谁?待了多久?……”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应急小分队成员化身“病毒侦探”,与时间赛跑,为疫情研判、疫情控制和防控决策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流调信息要足够精确,除了现场面对面沟通,更多的是打电话。一个流调电话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遇到不配合、不理解的,应急小分队组员需要耐心细致地劝导,想方设法把信息了解清楚。
“快、准、全”,是流调工作的要求。应急小分队每名组员都深深懂得:“耽误一分钟就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只有病例相关人员全部排查完毕,人员管控好才能放心。”
“这是一份既辛苦又充实的工作,辛苦在于寻找感染来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充实则是经过细致的调查后查找到感染来源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踏实。”应急小分队负责人邢英杰的话质朴而有力。
同时,应急小分队成员还要细致入微地研判每一个风险点位。“大家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有时一条线索又牵出七八条线索和接触人,枝枝蔓蔓,调查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绘制出一张完整的人员接触网,大家据此判定密接者或下一步措施。”邢英杰表示。
他们握着手机入睡
与病毒传播争分夺秒
“这个小区的电梯有些慢,如果每层楼都等的话,会耽搁时间!”
“我们直接坐到15层,再步行下楼采样吧。”
电梯升到了最高的15层。应急小分队成员逐一敲开了房门,礼貌地道明了来意。15层、14层、13层……就这样一层一层地采集、一楼一楼地步行到了下一层。
不知道什么时候,汗水打湿了防护服,呼吸模糊了面屏,但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快一点、再快一点,与病毒传播争分夺秒,一定要赶在它的前面。
如果遇到没有电梯的老楼,大家穿着防护服爬楼梯,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是承受力。
在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里,因上楼而产生的热气让呼吸变得更加困难,更何况组员们还提着10多斤重的标本转运箱和试剂袋。但大家没有退缩,用最快速度完成采样工作。
“大家都很辛苦,有的人在休息时担心因疲倦听不到手机通知而耽误任务,都是握着手机睡去的。”应急小分队“90后”成员胡佳说:“身边很多老同事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还年轻尽量多干些,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第一时间完成任务。”
他们身背40斤装备消杀
阻断疫情传播,防止交叉感染
在本轮疫情的处置中,涉及消杀的场所物品多、角落多,情况十分复杂,这就需要应急小分队成员更加耐心和细心,全域覆盖、点面结合,落实各项环境消杀任务,阻断疫情传播,防止交叉感染,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对病例居住环境的消毒工作,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不是拿起喷头直接喷洒消毒剂就够了。要根据建筑物结构和通风条件进行评估后,再确定消毒方案。”邢英杰说,一些高频触碰的点位,如门把手、开关、地漏等,都是消杀的重点部位。
11月,正是秋冬交替的季节,面对下雨降温天气,大家防护服外面是雨水、里面是汗水,给消杀工作带来了挑战,但这不影响每一位成员专业、高效的完成消杀工作。
终末消杀一般是在流调工作完成后,人员清场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应急小分队的工作时间多在深夜。大家身背40斤装备,持续工作4-6个小时,行走在楼宇之间,不放过每一处角落。
他们是年轻的宝爸宝妈,家有亲人最热切的盼望;他们是父母的孩子,家有双亲最深切的牵挂。
然而,在“逆行”出征的30多个日日夜夜,应急小分队中的大部分成员未曾走进过家门,连续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他们默默坚守、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一幕幕感动和温暖,在疾控人当中频繁地发生着,一切只为春天早日到来。
文/本报记者 王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