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1月12日,第五届北京南海子文化云论坛暨颐和园研究院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颐和园颐和讲堂开幕。本届论坛首次走进“三山五园”之颐和园,邀请到多位文化、历史、建筑、园林生态等领域的嘉宾和专家学者,向广大观众讲述北京皇家苑囿的历史文化,品读营造之道,解析区域文化建设思路框架,是传播大兴文化的创新探索和尝试。以溯源南海子居园理政的历史轴线,展现南海子文化遗存的当代价值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南海子、颐和园分别是清代早期和晚期的居园理政中心。北京地处渔猎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辽代以来多民族文化再次相互碰撞、融合,对南海子、颐和园的营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南海子是少数民族首领向中央集权统治者多次朝觐的场所,还是清朝皇帝处理少数民族政务的特殊场所。清代的颐和园承担着政治、军事、民族、外交等多元历史功能。

本届论坛邀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李国荣、颐和园党委副书记秦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刘文鹏通过访谈为广大观众讲述清朝居园理政模式由京南向西北转移的历史,解读皇帝在紫禁城外理政的脉络。

论坛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邓辉、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书记高大伟、颐和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赵晓燕、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从园林生态、匠人精神方面探讨南海子、颐和园及大兴国际机场所蕴含的营造之道。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以视频方式发表讲话,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中轴线申遗保护、博物馆之城建设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陈名杰表示,大兴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新区大有文章可作,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上也要发挥空间优势,努力成为一个文化创新高地和活力聚集地。

同时,论坛现场还发布了多项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刘文鹏发布了《南海子历史档案整理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收集整理内阁全宗题本、军机处全宗满汉文档案和宫中档朱批奏折、内务府奏销档、内务府全宗等相关历史档案中关于南海子研究的内容,为南海子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史料价值。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在论坛上发布了两项成果:一是编纂形成《㶟水汤汤,凤河泱泱——图像南海子》,以图像形式展示南海子历史风貌与功能,讲述南海子的历史文化故事,推动南海子文化传播与发展;二是发布《南海子营房图档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考证了国家图书馆藏45件南海子营房样式雷图档的绘制时间、组群布局及单体设计特征,厘清了晚清驻扎在南苑神机营的军种变革,为后续营房的虚拟复原与展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大兴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联合举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张月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