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和代表。
“我国有两亿左右中小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一庞大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计,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告诉澎湃新闻,今年两会她将提交《关于系统实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秦和认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学校在实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传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也要看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碎片化、功利化的倾向,师资队伍相对落后,课程建设滞后,相关配套措施欠缺。“总体上,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学校教育体系,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秦和表示。
为此,她就下一步深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4点建议:
一是编写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指南。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传统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历史、书法、美术等课程中,缺乏系统的设计。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能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技能,但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建议有关方面组织专门力量,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应当学习掌握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各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指南。这一指南,既可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也可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引,同时也是学校系统设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个指南,引导中小学生持之以恒学习传统文化,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
二是大力培养培训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师资力量相对落后,是制约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瓶颈。突破这一瓶颈,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文化培训。这是当务之急。建议采取适当方式,将传统文化师资纳入教师国培计划,各地开展的教师培训也要专门安排传统文化培训。要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共同设计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课程,开发针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培训教材,增强实效性,避免走过场。另一方面,要将培养传统文化素养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培养环节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内容,注重培养广大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同时,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也要强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言文教育。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都以文字进行表达,并通过文字沉淀下来。学会文言文,是通往传统文化大厦的钥匙。新中国成立后构建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文言文教育被削弱。从多方调研了解情况看,我国的中小学生大都未能熟练阅读文言文。到了大学阶段,文言文的欠账更是难以补上。近年来,虽然古诗词及文言文的分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让中小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为此,建议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对中小学文言文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大幅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将学会文言文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素养。惟其如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后继有人。
最后,应发挥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考试评价是指挥棒。深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建议在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各类高利害性考试中,逐步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竞相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