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董俊成,卞英豪3月4日报道:今天,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首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在开幕会前举行,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媒体采访。

有记者提问,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期,如何评价动态清零政策的成效?未来,相关政策是否会有调整。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表示,“作为疫情处置的参与者和经历者,我认为我国动态清零的政策是最有效、最负责任的做法。我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之所以能做得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人民配合支持理解,也离不开我国强大国力和科技的支撑。“

吴浩委员认为,中国的防控政策集中体现了我国制度、文化的优势。每次在疫情防控中,我们都牢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宗旨,围绕着这个宗旨,我们也在不断丰富总结调整措施和方案。

吴浩举了几个疫情防控的例子,比如在2020年初武汉疫情的时候,采取了社区封闭管理、小区网格化管控,发动党员干部向社区报道。广大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冲锋在前,舍小家保大家;民众宅在家里,克服困难,大家共克时艰。

2020年6月份北京新发地的疫情中,首次采取了大数据、精准流调、健康赋码、对不同的风险人群进行限制活动范围,开启了精准防控之路。

在2021年广东疫情的处置中,首次提出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概念和方案,并利用健康赋码,对不同的风险人群采取分色赋码,不同的管控策略,形成了一种围追堵截的措施。

在2021年9月厦门疫情处置中,首次利用了国土资源信息地理系统和大数据精准流调相结合,成功地在一个潜伏期内控制了疫情,实现了国庆节前的预期解封。

在今年年初的北京多点散发聚集性疫情,同时面对冬奥会挑战,首次利用了电子围栏技术,成功地在超大型城市,大规模限制人口流动,对风险人群进行了精准管控,高效地处置了疫情。这些都是不断优化、调整、丰富的结果。

吴浩表示,未来,国家会高度关注疫情走势变化,动态地研判,统筹好生活和生产、力争做好科学精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减少对社会的影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