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

盛夏时节,陇中大地万物并秀,充满生机。


(资料图片)

天还未亮,岷县中国当归城开门迎客,一辆辆满载着中药材的货车排队入场,热闹的交易,开启了小城新的一天;

田间地头,黄芪、当归、党参等道地药材茁壮生长,药农们除草、施肥,为金秋的丰收打牢基础;

产业园内,一个个新引进的项目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为延长中医药产业链加足马力……

定西自古就以“千年药乡”“天然药仓”著称,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农民口袋如何“鼓”?乡村振兴怎么“兴”?县域经济如何壮大?

中药材开出发展“良方”。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定西市以打造“中国药都”为目标,把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基本思路,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交易、检测、研发、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

数易寒暑,千年药乡,打造出一条百亿级产业链。

2022年,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达425亿元。

202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6.56万亩。上半年,全市规上中医药企业完成产值29.31亿元,中药材交易量达70.2万吨,交易额达134.1亿元。

8月23日至26日,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将在陇西县举办。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药企药商将实地考察调研,开展项目合作,共推甘肃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起点,勇攀新高峰,定西铿锵前行!

“别看这一株株淫羊藿不起眼,其实浑身都是宝,叶子和种子都可以卖钱。”7月19日,陇西药圃园农艺师赵洁娜,正在园内的淫羊藿设施栽培示范棚里查看淫羊藿的生长状况。

大棚里种植的淫羊藿是陇西药圃园2016年从当地野生品种引种驯化的。“一般中药材繁育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种子,一个是种苗,而野生淫羊藿种子发芽率较低,种植成本高,难以形成大面积种植。”赵洁娜说,淫羊藿野生品种驯化成功后,发芽率越来越高了,目前正在全县推广试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优质种子、种苗是保证中药有效、安全、稳定的基础。”赵洁娜介绍,黄芪、党参、黄芩等中药材是定西种植的主要中药材,长期栽培就会产生种质资源混杂退化、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

2002年成立的陇西药圃园,通过完善中药新品种引进驯化、种质资源保护、科技研发转化、科普教育培训、中医药观光旅游等功能,不断探索着中药材种质“密码”,为发展壮大定西中药材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陇西药圃园在大宗品种上开展提纯复壮工作,进行优质种子(苗)繁育,提高生产良种覆盖率。同时,将当地野生品种或外地珍稀名贵品种采集或引种栽培,通过定向选择和培育后,将市场前景比较好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

截至目前,陇西药圃园累计引进野生品种和外地珍稀名贵品种238种,成功驯化196种,根据市场需求及种植结构调整向大田推广46个品种,不断充实和丰富本地区栽培的中药材资源,提高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和药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味好药材,一头连着优质种源,一头牵着种植方式。

走进陇西县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各类中药材生长正旺。基地辐射带动首阳镇7个村2501户种植中药材1.02万亩。

董和平所在的董家堡村便是其中之一。“我主要种植黄芪、防风等药材,政府免费发放有机肥、农药,还经常有专家指导种植。”董和平说,“今年种了26亩中药材,长势都很好,预计能收入20万元左右,比去年翻一番。”

今年以来,首阳镇锚定“打造中医药产业仓储物流重镇和‘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强镇”的目标定位,把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作为首阳高质量赶超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中医药产业提档升级。

为规范化田间管理,首阳镇按照“基地+科研院校+企业+农户”的“四方”合作模式,邀请科研院所和省市行业部门技术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引导群众进行标准化种植,科学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保墒防涝等工作,构建起了科学化、保姆式的助农体系。

基地还依托千金药业、一方药业等8家企业,和拟入驻陇西中医药产业孵化园的23家企业,建立捆绑式、订单式销售模式,引导31家中医药企业同基地农户签订高于市场价8%的收购协议。依托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优势,为基地农户免去摊位费、过磅费,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支出,为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定西市从源头下功夫,抓好种植环境改良、种质资源管理与保护、新品种引进示范、野生驯化等工作,采取“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标准化药源基地,努力提升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水平。

“锚”定方向,奋楫出发。全市中药材绿色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

2023年,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183.22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到84.6%;

建成中药材种子繁育基地3.7万亩,种苗繁育基地16.5万亩。

“从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不论是客商还是消费者,只要扫这个码,便可以实现中药材全程溯源。”连日来,甘肃众达岷归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广军,正带领团队完善岷县中药材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项目。

岷县素有“中国当归之乡”之称,海拔2040米至3700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生产天然、绿色、生态中药材的理想区域,极适宜于当归的生长。岷县当归先后获得了中国农业重要文化遗产、原产地标记认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殊荣。

向着做大做强迈进,就要进一步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成为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岷县中药材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项目已经初步投入使用,可以对纳入数字化平台管理的3.9万亩溯源中药材赋予溯源二维码,做到来源可查证,去向可追溯,实现全域全流程质量追溯和赋码。

“只需扫描药材包装上的‘溯源码’,便可获取到该产品所属种植基地的年均温度、降雨量、播种情况。”刘广军说,这意味着我们实现了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流通的多维度全链条监管,对不断擦亮岷县中药材品牌底色具有重要意义。

放眼全市,不只岷县,渭源县已建成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和产销对接系统,陇西县也整合甘肃省农产品追溯平台、甘肃省道地中药材追溯平台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等有效资源,初步实现了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检测及运输等环节可追溯。

产业的转型升级,释放出了蓬勃的活力,不断吸引优质药企落户定西。

7月下旬,位于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甘肃广药白云山中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已进入尾声阶段,工作人员正在做着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甘肃广药白云山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是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属下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总投资1.87亿元,是第一届药博会的招商引资企业。

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选择落地“天然药库”定西,就是看中了这里气候湿度小,干而不燥、凉而不阴,十分适合中药材的仓储。

该企业预计8月初正式投产,建有直接口服饮片车间、普通饮片车间和毒性饮片车间,配套集现代化质量控制及研发于一体的实验室和仓储物流中心。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到10亿元。

琛蓝集团是全国知名的天然药物原料、膳食补充剂、创新药物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高新企业,是第二届药博会招商引资企业,在定西投资建设了琛蓝生物陇药国际化产业基地项目。

“陇药国际化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2.43亿元,项目一期完成投资1.37亿元,目前已正式投产。项目整体建成后将年产中药提取物500吨,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甘肃琛蓝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莫少良介绍,定西中药材资源丰富,产业链齐全,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优越,今年4月公司新增投资2400万元,建设生物发酵增味剂项目和生物酶解原料项目。

近年来,像甘肃广药白云山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琛蓝集团这样的知名企业纷至沓来,落户定西——

2022年,全市新增中医药规模以上企业14户,规上企业总数47户,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12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户;中成药单品种销售额过1亿元的2个。

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2户、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13户。

今年以来,定西市以“引大引强引头部”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两大行动为载体,聚焦中医药产业谋项目,先后引进国药集团、广药集团、九州通集团等中国企业500强和华润三九、天士力集团、康美药业、千金药业、红日药业、佛慈制药、奇正藏药等中国中药100强企业落户定西。2023年上半年,全市签约中医药项目13个,总投资16.7亿元。

如今,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30万吨、品种320多个,年中药材交易量达120万吨。

从卖药材到创立品牌、招大引强、科技创新,定西中医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定西中医药文化积淀厚重,发展优势明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定西就开始引导群众试种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试种取得了成功。自此,历届党委政府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以点带面,一步一个台阶推进产业发展。

多年来,立足中药材的道地特性,定西市充分发挥优势,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现代化仓储、精深化加工、信息化交易的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时代,头顶“千年药乡”“天然药仓”等“金字招牌”,脚下的路怎么走?

2017年,国家批复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综合试验区,定西市作为核心区开展先行先试,在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机制上精准发力,着力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过程质量监管。

定西市制定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定西市“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市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抢抓国家大力振兴中医药战略机遇,定西市以打造“中国药都”为目标,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两大国家级平台为支撑,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思路,着力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过程质量监管,加快构建从种植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有力推动了产业要素聚集和规模发展,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市的特色支柱产业。

依靠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药材精深加工、转型升级。规划了以陇西渭河沿岸大健康产业带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园区,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定西高新区、通渭金银花产业园、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渭源县工业园等以中医药为主的产业园雏形渐显,中国中药、广药白云山、天士力、佛慈红日、奇正藏药等一批知名企业陆续入园。

实施中医药工业产业大突破行动,加快推动中医药生产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改造。陇西一方三期、渭源佛慈红日配方颗粒生产线、甘肃佛阁藏药有限公司奇正藏药医药产业基地、广药白云山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全市中医药精深加工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产品已由传统的原药材、饮切片升级到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制剂、提取物和大健康产品等,呈多元化、系列化、高值化发展态势。

从“种药”“储药”再到“卖药”,定西市在不断延伸中医药产业链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大健康产业领域。

紧盯医、药、养三个关键,着力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建成陇西县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中心、漳县遮阳山景区旅游康养服务区、通渭温泉疗养中心等一批中医药康养基地。通过中医药产业的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以医养、药养、食养、体养、住养、游养、水养、文养“八养”为主要内容的定西特色康养产业,被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如今,全市药品批准文号达到339个,研发大健康产品110多个品种,已注册95个。陇西一方、甘肃扶正等9户企业加工业产值达1亿元以上,33户规上中医药加工企业完成产值40.3亿元,实现增加值10.85亿元。

承载着“千年药乡”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药都”的崛起之路步履铿锵。

“十四五”期间,定西市将充分借力国家中医药产业综合试验区和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两大平台,着力打造“一都一区三基地”,即建设“中国药都”,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打造国家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种质资源基地、国家中药原料药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

立足新起点,定西市将重点在药材资源保护、种植规模稳扩、加工能力提升、市场体系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医药品牌打造、中医药招商引资、产业事业融合等8个方面加力推进,持续提升中医药产业规模效益。同时,抓标准稳规模、抓招商延链条、抓品牌拓份额,梯次化培育和打造一批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和“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不断提升定西中医药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千年药乡”焕发生机,“中国药都”绿色崛起。

迈步高质量发展之路,定西中医药产业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记者 杨唯伟 李 萍责任编辑:陈德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