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张珊 张莹雪 詹诗涛
初夏时节,陕西秦岭南麓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温室大棚内,一排排金耳、玉耳和银耳菌包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墙壁上的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大棚内的温度,依靠智能温度和湿度控制,每个菌包都能在合适的时机得到自动喷淋系统均匀的水分滋养。
(相关资料图)
“我们的大棚利用全自动控温和喷淋系统对菌包生长进行实时监测,当温度过高时,就会报警并自动喷洒水分,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菌包正常生长,继而保证长出的金耳、银耳、玉耳的质量,这都是科技助力我们木耳产业发展的成果。”谈到科技对木耳产业的“加持”,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正森对记者激动地说。
“小木耳”铺就“幸福路”
“小木耳,大产业”。近年来,柞水县牢记嘱托,抢抓科技部定点帮扶机遇,聚焦木耳生产端、融合端、管理端、销售端,全面推进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用力将“小木耳”做成真正的“大产业”。
“以前老百姓都是零散种植木耳,产量低,难以管理,积极性都很低,现在我们的木耳种植实现了多元化、批量化、高效率,利用木耳原材料还能研发和销售诸多木耳相关产品,不断做强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群众增收致富了,种植木耳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柞水县小岭镇党委书记陈永富告诉记者。
持续为木耳产业提质增效,扩大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力度,该县相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利用科技项目,促进校地合作、院企联手、企地互动,强力支持产业发展,与开展创新咨询、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形成了一县多高校、一县多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局面。实现了所有村和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全覆盖。建成李玉院士工作站、科技资源统筹中心、食用菌研发中心、木耳大数据中心等创新孵化平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并在秦创原建立全省首家县级飞地孵化器。还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羊肚菌、竹荪等珍稀食用菌。木耳锅巴、木耳超微粉、木耳益生菌、“慕饵汤”等各类木耳深加工产品遍布全县城乡,这些无不折射出当地党委政府发展壮大木耳产业的激情、信心和决心。
株株连翘开出“致富花”
“在这些连翘地里,还可以套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村民们有了双份收益呢!”望着连片的连翘地,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安村党支部书记任彩琴难掩心中的喜悦。
红安村地处深山,土地贫瘠、地块面积小、广种薄收,村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带领村里老百姓创收致富成为了村两委的首要难题。县科技局和村党支部组织干部四处找门路,多次到陇县、留坝、石泉等地考察,立足村情实际,结合本地气候特征和土地结构,认准了栽种高山、高寒、高产连翘是一条可行的致富路。
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红安村按照“盘活撂荒地、唤醒沉睡田、栽下连翘树、拓宽致富路”的发展模式,鼓励农户自愿复耕复种,不愿复垦和无劳动力复耕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流转回来进行整治。村民出土地,参与连翘种植管理并入股享分红,村集体经济购买树苗,吸纳留守妇女、老人在基地务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19年栽种的890亩耐寒、耐旱新品种连翘,今年有望全部挂果,让中药材产业园区成为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乐的美丽乐园。”任彩琴说。
红安村的连翘产业园是科技助力柞水中草药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柞水县开展了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中药材加工炮制及储藏和质量标准等技术研究;申报省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3个,创新五味子、连翘、丹参等道地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标准10个,培育南五味子等主导品种4个,筛选道地药材品种50个,成功培育盘龙七片、金茵利胆胶囊、蟾马正痛酊等全国知名中药品牌12个,实现了科技与中药材产业的深度融合。
柞水县委书记曹艳萍表示,将持续抓住科技部定点帮扶机遇,持续巩固国家创新型县建设成果,加大科技投入,用活“三区”人才,用好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创新平台,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用科技和创新力量赋能,奋力打造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生态康养、清洁能源、文化旅游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